颈椎不稳则指在颈椎退变过程中,颈椎结构不能维持其生理平衡而致椎体位移超过其生理限度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一般认为其X线表现是AD≥11°或HD≥3.0mm。
上颈椎不稳:颈椎本身从出生后即包含着许多不稳定性因素,尤其是椎间关节的水平位、韧带的松弛及脊髓与椎管的比例等均构成其不稳定的解剖学基础。颈椎椎节不稳既是颈椎病病理生理改变中的一个过程,在持续时间过久时又可以是一个独立性疾患。
下颈椎不稳:对颈2~3椎节以下的颈椎段椎节不稳定者,称为下颈椎不稳症。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且其病情相差甚大。下颈椎不稳症的原因其基本原因与上颈椎不稳症相似,但主次有别,后天性因素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颈椎不稳发病机制由于颈椎退变,颈椎整体活动范围减小,但部分节段代偿性超限活动,使其椎间关节加速退变,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就造成颈椎不稳。不稳的节段将造成对颈髓的动态压迫,也使其椎间连接结构承受更大的应力。出于对颈髓的保护性反应,不稳节段进一步退变增厚,并逐渐形成骨赘。这时不稳的节段将再次获得稳定,但由不稳对脊髓造成的动态性压迫演变为骨赘对脊髓的狭窄性静态压迫,即发展成脊髓型颈椎病。此时整个颈椎的活动范围将进一步减小,颈椎曲线也变得僵直,并出现反曲、S型等异常曲线。
颈椎不稳临床表现(1)颈肩部疼痛,也可有上肢牵涉痛。
(2)项肌紧张,活动受限,颈后部局限性压痛,可有上肢放射痛,手部可有麻刺感。
(3)排除其他颈椎占位性病变等。
颈椎不稳影像学诊断主要对常规侧位、过伸及过屈动力位侧位片加以测量:在每一张侧位片分别以颈2和颈7椎体为起点,分别沿椎体前缘、后缘、棘突前缘各画一条弧线,确定在同一张侧位片六条线的平行程度,如果同一节段起点有两条不平行,不平行所处的颈椎节段为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
同一条弧线不能成为平滑的弧线,不平滑处为在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如果以颈2和颈7椎体为起点的椎体前缘、后缘、棘突前缘弧线交叉此相交点为为颈椎不稳定节段。例如分别以颈2和颈7椎体为起点椎体后缘弧线交叉,此相交点为为颈椎不稳定节段。测量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即此活动节段的活动度,方法是在过伸及过屈位分别测量同一活动节段上、下椎体夹角,过伸位与过屈位的角度差为此节段的活动度,大于绝对值11°为颈椎不稳定节段。测量可疑颈椎不稳定节段的位移即此活动节段的椎体的位移距离(mm)。方法是在同一姿势下测量同一活动节段椎体的位移距离绝对值大于3mm为颈椎不稳定节段。
颈椎不稳诊断与鉴别颈椎不稳诊断一、上颈椎不稳的诊断
主要依据:
既往病史,包括有无先天发育性畸形、外伤史及咽喉部炎症等;
临床症状特点,以及X线片或其他影像学检查(CT及MRI检查)等。在临床上可将其分为器质性不稳和动力性不稳两类。
1.器质性不稳
多因颈枕部病变所致包括:
(1)自发性寰枢椎脱位:以儿童为多见,多因咽喉部炎症所致。
(2)外伤性寰枢椎脱位后遗症: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损伤严重者均可引起不稳症。
(3)颅底凹陷症:并非少见应注意早期诊断主要在于对本病的认识。
(4)上颈椎外伤后遗性不稳症:除寰枢椎脱位外,尚包括上颈椎其他各种骨折等损伤后期由于韧带撕裂松弛所致者
(5)肌源性上颈椎不稳:主要是各种累及颈部肌肉的疾患包括高位脊髓侧索硬化症、肌营养不良症等均可造成上颈椎不稳,虽较少见但预后不佳。
(6)医源性上颈椎不稳:主要指由于操作手法过重牵引过度等所致者。
(7)其他:各种中*性疾患及脊柱畸形等均可继发不稳症。
2.动力性不稳
主要因横韧带翼状韧带或齿状韧带及周围关节囊等松弛与不稳所致者,除可查出明显原因可归于器质性不稳症外,其余均属此类此种不稳除可引起前后向或侧向(左右)不稳外(可分别从X线侧位及正位片上判定)尚应注意因一侧翼状韧带松弛所引起的旋转不稳。
二、下颈椎不稳的诊断
有学者对下颈椎不稳的诊断标准通过生物力学方法进行研究,发现相邻椎体的水平位移达到2.7mm时即可造成下颈椎不稳,如果将放大率考虑在内则是3.0mm,角度位移的上限为10.7度,此值不受放大率的影响,因此white确定了颈椎不稳的诊断标准为:具有以下三项之一者则认为颈椎不稳或处在不稳的边缘上:
(1)所有的前方或后方结构成份的损害而失去功能。
(2)在中立位或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一个椎体与其相邻椎体相比,向前或向后移位超过3.0mm。
(3)在中立位或过伸过屈侧位X光片上相邻椎体间的夹角差大于11度,而且确定了具体测量方法。
颈椎不稳鉴别诊断本病除需与一般疾患鉴别外,在临床上主要需与以下病种相区别:
1.脊髓型颈椎病
在未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与影像学检查前易将两者混淆但如能想及本病并对上颈椎摄以动力性点片则不难鉴别。
2.椎动脉型颈椎病两者引起完全相同的临床症状可借助X线片、CT或MRI检查等加以鉴别必要时行椎动脉造影或MRA检查等进行判定。
3.偏头痛
在枕颈不稳时,由于第1颈神经受累而引起头后部剧痛易被误诊为偏头痛。此时,除可根据两者各自的临床特点加以鉴别外对枕大神经行封闭疗法将有助于鉴别诊断。
4.颈部肿瘤
椎骨的肿瘤易被发现但椎管内的肿瘤尤其是枕骨大孔附近处的肿瘤则易漏诊。作者于十余年前(MRI出现前年代)曾遇到4例脊髓造影阴性而实际为此处肿瘤的病例。因此凡疑及此种情况者,可及早行MRI检查将有助于早期诊断。
5.其他
尚应与颈型颈椎病颈背部筋膜纤维织炎及颈部扭伤等鉴别。
腰椎不稳
腰椎不稳症是腰椎退变疾病中的重要疾病之一。腰椎不稳症是指腰椎体位正常负荷下,不能保持互相之间的正常位置关系而发生的病理变换,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该病好发于中年男性,女性肥胖者也不少见,好发部位以L4mdash;5最多,其次是L5mdash;S1。
腰椎不稳原因造成腰椎不稳最常见的原因
1、退变因素:腰椎退变是腰椎之间的组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当髓核与纤维环含水量下降后,其体积迅速缩小,椎体间隙变窄,与周围组织之间的位置发生改变,尤其是椎间盘变薄,前后纵韧带可发生松弛,与之相关的随意肌也发生退变。当躯干前屈或后伸时,由于无力制约椎体的正常弧形运动而松动,使椎体过度前移或后移而呈现影像学的阶梯状改变。这种活动和改变会触发疼痛感受器,从而引起患者腰酸腰痛;
2、医源性原因:椎旁集群及其他纤维结构及其椎节本身的任何解剖结构,都是维持腰椎稳定的结构。腰椎的任何手术都会或多或少的破坏了这些未定腰椎的重要组织,从而引起椎体失稳。
3、内分泌异常因素:内分泌异常(激素失衡)容易造成骨质疏松,引发关节韧带及关节囊松弛、弹性降低,导致腰椎关节不稳,从而出现腰痛。
4、其他原因如家族遗传性、代谢性、肥胖体型、神经源性及精神因素等。
腰椎不稳检查X线检查对于腰椎不稳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尤以动力性摄片更具价值,可早于MRI检查发现椎节不稳。常规摄片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常规腰椎X线平片
(1)一般所见:在腰椎椎节不稳情况下,其主要表现为:小关节、棘突的不对称排列,小关节增生、肥大及半脱位等异常所见。
(2)牵引性骨刺(tractionspur):此种骨刺一般多位于椎体前方或侧方,呈水平方向突起,基底部距椎间盘外缘约1mm。这是由于,腰椎不稳时相邻椎体出现异常活动,使椎间盘纤维环的外层纤维受到牵张性劳损所致。其临床意义也不同于常见的爪形骨刺。小的牵张性骨刺意味着有腰椎不稳存在,而大的牵张性骨刺仅提示该节段曾经有过不稳。当腰椎重新获得稳定后,牵张性骨刺可逐渐消失(图2)。
(3)椎间隙狭窄:椎间隙狭窄是腰椎疾患中常见的一种征象,是髓核脱位、移位及整个椎间盘退变的间接依据。小关节的改变常与椎间隙狭窄同时存在,因为椎间隙狭窄使小关节承受的压力增加,容易受到损伤和产生疼痛。
2.动力性摄片
(1)概述:相邻椎体间的相对移位异常增加,是腰椎不稳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腰椎不稳的实质所在。临床上对于怀疑有腰椎不稳症的患者,医生总希望藉X线检查来发现腰椎不稳的可靠证据。但一般腰椎X线平片是在患者不做伸屈活动时的直立位拍摄的。由于骶棘肌的紧张及运动节段的静止,退变节段椎体间后缘相互位置的变化很难表现出来,此时需采用腰椎完全屈曲和伸展时的动力学观察。动力性X线摄影及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有助于腰椎不稳的诊断。
(2)摄片方法:首先在腰椎X片上确认Luscka关节的遗迹(图3)。在正常运动节段上,Luscka关节遗迹的位置在活动时是保持不变的(图4);而当运动节段不稳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图5)。其次,需要有一个适当高度和长度的拱型架,患者俯卧或仰卧于其上面,病变间隙置于最高点,使腰肌在完全松弛的情况下能达到完全屈曲和完全伸展的目的。在拱型架上摄腰椎动力片时,由于髂骨与骶骨相重叠,故需控制好摄片条件。一般来说,球管中心作水平测向,对准拱形支架最高点射入暗匣中心,投照距离为cm,曝光条件为95kV,ms。
(3)移位值的测量和计算:在X线片上找出椎体间相互位置关系异常的节段,在下一椎体上,做后上缘和后下缘的连线A,再通过上一椎体的后上缘做A的平行线C。测量直线A、C之间的垂直距离,后移用RO表示,前移用AO表示,并测量上一椎体的矢状径W。移位值=RO(或AO)/W×%,当仰卧位移位值9%,或俯卧位移位值6%时,可以辅助临床诊断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图6,7)。
当腰椎完全屈曲时,如果病变运动节段的Luscka关节遗迹的位置破裂,上一椎体向前滑移,一般说明椎间盘只有轻度的退变;当腰椎完全伸展时,如果病变运动节段的Luscka关节遗迹的位置破裂,上一椎体向后滑移,一般说明椎间盘有中度或严重的退变。Adams等提出“优势损伤”的概念。他们认为,腰椎完全屈曲时,棘间和棘上韧带有最高的紧张度,而腰椎完全伸展时,前纵韧带有最高的紧张度。因此,当椎间盘发生中度以上退变时,前制约因素——前纵韧带松弛。如果此时使腰椎完全伸展,那么已经松弛的前纵韧带就无力限制运动节段的后移,也即前制约因素的优势损伤。
3.CT和MRI检查在诊断中的意义
(1)概述:椎体的不稳可导致小关节的过度运动,久之可产生小关节的磨损和反应性骨增生,最后发生骨性关节炎,既降低了制约椎体前屈的功能,又加重了椎体的不稳。X线平片能清楚地显示不稳节段移位的程度,还可显示大部分病例的小关节是否对称,有无增生肥大,间隙是否狭窄,以及是否有骨刺或骨赘形成。但由于骨结构的重叠,其他病理征象在X线平片上常显示不清,因此CT及MR检查将发挥作用。
(2)CT检查的诊断意义:X线平片只能反映所查部位的二维结构,而CT检查能更详细地显示X线平片所见到的退变征象外,还可清楚地显示一些与神经根和马尾神经压迫有关的改变,包括关节囊钙化、*韧带肥厚、神经根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椎管变形或狭窄等,这些征象有助于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X线征象不符的问题。在创伤性腰椎不稳的诊断方面,CT检查能发挥更优越的作用。因为,CT检查不但能显示椎旁血肿,而且能显示后部结构的损伤,还可以检查出微小的骨结构排列紊乱和小关节交锁。
(3)MRI检查的作用:临床观察表明:MRI检查在用于分析脊柱稳定性时既有X线平片与CT检查的优越性,又能直观地发现脊髓的改变。CT检查对脊柱成角、椎体滑脱等直接征象的显示较为困难,因此有时CT检查在诊断腰椎不稳时也不可靠。MRI检查多方位成像和直接显示脊髓的优点,使它在评价脊柱不稳时有特殊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椎体滑脱的诊断和分度。
②了解椎管是否狭窄及其程度。
③了解腰椎是否有侧凸、成角及其方向。
④显示椎间盘、椎间关节退变的程度和范围。
⑤显示脊髓有无受损及其性质和范围。
⑥可显示影响脊柱稳定性的脊柱周围软组织,必要时可同时进行脊柱动力位成像。
MRI片上既可用X线平片的标准,也可用Denis标准进行脊柱不稳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