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龋齿
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发生龋齿造成的危害,可影响牙颌系统的发育,造成后天畸形。龋齿的疼痛可以影响儿童的进食,致使不敢用有病牙齿进行咀嚼,食物没有经过细细咀嚼就囫囵吞枣地进到胃里,加重了胃的负担,引起胃痛。
粗糙的食物不能在胃内消化完全,就会影响到小肠对营养的吸收。久而久之,降低了孩子的体质。龋齿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还会进一步发展引起牙髓的炎症和牙根尖周围的炎症,造成的疼痛难以忍受,非常痛苦;此外,因为疼痛,长期用单侧吃东西可以影响到颌面部生长发育,甚至造成一边脸大一边脸小的畸形,因此对于儿童发生的龋齿要及时进行治疗。
(一)病因
儿童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和时间,其基本点为:致龋性食物(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在糖,紧紧贴附于牙面由涎液蛋白形成的获得性膜上,在这种由牙齿表面解剖结构和生化、生物物理特点形成的不仅得以牢固的附着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适宜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蚀牙齿,使之脱矿,并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龋洞。
1.细菌
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公认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它还包括放线菌属、乳杆菌等。
细菌主要是借助菌斑粘附于牙面。口腔滞留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降解后,一方面聚合产生高粘性葡聚糖,形成菌斑基质,另一方面产酸使牙齿脱矿,菌斑的组成比较复杂,除大量细菌外,还有糖、蛋白、酶等物质。
2.口腔环境
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涎液。
(1)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既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也是菌斑中细菌的主要能源,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所产的有机酸有利于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也有利于牙体硬组织的脱矿,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积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因此,碳水化合物是龋病发生的物质基础。
(2)涎液在正常情况下,涎液有以下几种作用:
机械清洗作用减少细菌的积聚。
抑菌作用直接抑菌或抑制菌斑在牙面的附着。
抗酸作用由所含重碳酸盐类等物质起中和作用。
抗溶作用通过所含钙、磷、氟等增强牙齿抗酸能力,减少溶解度。
涎液的量和质发生变化时,均可影响龋患率,临床可见,口干症或有涎液分泌的患者龋患率明显增加。颌面部放射治疗患者可因涎腺被破坏而有多个牙龋;另一方面,当涎液中乳酸量增加,或重碳酸盐含量减少时,也有利于龋的发生。
3.宿主
牙齿是龋病过程中的靶器官,牙齿的形态、矿化程度和组织结构与龋病发生有直接关系,如牙齿的窝沟处和矿化不良的牙较易患龋,而矿化程度较好、组织内含氟量适当的牙抗龋力较强;另方面,牙齿的结构与机体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发育中,不仅影响到牙齿的发育和结构,而且对涎液的流量、流速及其组成也有很大影响,因而也是龋病发生中的重要环节。
4.时间
龋病的发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初期龋到临床形成龋洞一般需1.5-2年,因此即使致龋细菌、适宜的环境和易感宿主同时存在,龋病也不会立即发生,只有上述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产生龋坏,所以时间因素在龋病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日常护理
1.从小养成良好的喂养习惯:每次给孩子喂养后,及时用手指牙刷(套在大人手指上,帮助孩子刷牙的牙刷)或纱布将食物残渣清除干净,并按摩牙龈,并注意睡前喂奶不要加糖,只给白水。
2.从小注意口腔清洁卫生:这是预防龋齿的关键,从小养成早中晚刷牙,有效刷牙,饭后漱口的习惯,选用含氟牙膏及儿童牙刷,教会儿童正确的刷牙方法。家长应该起到榜样作用,要注意言传身教,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牙齿健康。
3.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孩子小自律性差,有的会不自觉地咬手指,吮唇、舐舌,张口呼吸,偏侧咀嚼等。这些习惯会造成儿童的牙颌畸形。一旦发现,家长应给予及时纠正。
4.养成合理的结构:经常吃不同类食物如水果、乳制品、谷物、蔬菜、肉、蛋类等富含维生素、钙、磷、氟的食物,少食含糖量高的食物,平衡膳食有助于孩子的牙齿健康。
5.窝沟封闭剂防龋:当孩子牙萌出后,牙齿的有些部位存在窝沟裂隙,是容易长虫牙的部位,可找牙医用窝沟封闭剂涂于牙面上保护牙齿,材料固化后可长期保留在窝沟裂隙中,阻挡了细菌的侵蚀,是预防龋齿的有效方法。
6.定期拜访牙医,与牙医成为朋友:每半年带孩子去找牙医进行口腔检查,不要等到牙齿痛了才去,如果经常找牙医看看,每次看牙不痛,那么小朋友也不会害怕牙医了,而且对小朋友终身有益!
二、高热惊厥
(一)病因
小儿惊厥的原因可分为两类:按感染的有无,分为感染性(热性惊厥)及非感染性(无热惊厥)。按病变累及的部位分为颅内与颅外两类。
(一)感染性惊厥(热性惊厥)
1.颅内疾病病*感染如病*性脑炎、乙型脑炎。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静脉窦血栓形成。霉菌感染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等。寄生虫感染如脑囊虫病、脑型疟疾、脑型血吸虫病、脑型肺吸虫病、弓形虫病。
2.颅外疾病高热惊厥、中*性脑病(重症肺炎、百日咳、中*性痢疾、败血症为原发病),破伤风等。
(二)非感染性惊厥(无热惊厥)
1.颅内疾病颅脑损伤如产伤、脑外伤、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脑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脑积水、脑血管畸形、头大(小)畸形、脑性瘫痪及神经皮肤综合征。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脑肿瘤、脑囊肿。癫痫综合征如大发作、婴儿痉挛症。脑退行性病变如脱髓鞘性脑病、脑*斑变性。
2.颅外疾病代谢性疾病如低血钙、低血糖、低血镁,低血钠、高血钠、维生素B1或B6缺乏症等。遗传代谢性病如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粘多糖病。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脑病、尿*症、心律紊乱、严重贫血、食物或药物及农药中*等
小儿惊厥俗称抽风,是小儿最常见的急症之一。主要表现全身或局部的肌肉发生自己不能控制的收缩,同时可有意识障碍。引起小儿惊厥的原因很多。比较常见的是感染了细菌、病*所致如上感,肺炎、百日咳、伤寒、痢疾等。这些疾病除可使小儿中*而发生惊厥外,还因为其发高烧而引起惊厥,称热惊厥。这种惊厥多在发烧时发生,时间较短,惊厥停止人便清醒,且在一次发烧中很少发生两次以上惊厥。热退惊厥便停止。但可反复发作,一发烧便产生惊厥。这种惊厥多发生在六岁以内小儿。另外,颅内感染如大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内寄生虫病等,除发烧可引起惊厥外,因其病变发生脑内,大脑的有关部位受到刺激也可引起惊厥,有一些不发烧的疾病,如破伤风,癫痫,脑外伤,脑肿癌,低血钙,低血糖,维生素D缺乏所致的佝偻病等,也会引起惊厥。
高烧惊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状况,在6个月至6周岁的婴幼儿中,约有3%会在发烧或体温较高时会产生的一种抽搐现象。
(二)治疗与日常护理
(1)患儿发作时的急救治疗:患儿高热惊厥时,首先将患儿平放,使患儿保持俯卧位姿势,由于患儿发热惊厥,昏迷之前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因此应将患儿鼻腔、口腔中的异物或呕吐物排除。使患儿下颌微微抬高,迅速将患儿的衣领解开,保持周围空气的流通,避免患儿出现呼吸困难。让患儿咬住筷子,或者压舌板,避免患儿惊厥抽搐时,由于上下磨牙导致患儿咬伤口舌等情况的发生。可适当刺激的人中、合谷、内关等穴位。家长需保持镇定,尽快入院就诊。
(2)入院治疗:患儿入院后,医护人员应保持周围抢救环境的安静,仔细询问患儿的发病史,发生惊厥前发热的最高温度、高温持续期以及高温时患儿是否有皮疹、是否发生呕吐、呕吐的方式、呕吐物的样子、大小便的改变,力求做到全面、详尽。测量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情况,观察患儿的病情抽搐情况,积极完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痰菌培养等检查,寻找导致患儿发生高热惊厥的原因,给予辩证治疗。
(3)在病因未明前的抢救:小儿发生发热惊厥,往往伴有长时间的高热,小便次数少,变色*,有些患儿可明显观察到,唇舌干燥少津的情况,对此应给予患儿输液处理,及时为患儿补充体液,纠正患儿体内水和电解质的紊乱,防止患儿抽搐加剧;同时应对患儿进行四肢床位固定,固定不宜用力过强,防止患儿因肢体强直抽搐发生扭伤骨折或无意识的坠床;可适当给予地西泮0.1~0.3mg/kg,或苯巴比妥钠5~8mg/kg肌注,以缓解呼吸肌痉挛导致的患儿呼吸苦难的症状。也可对发生呼吸苦难的患儿给予吸氧,因为小儿发热惊厥,患儿脑细胞以及组织细胞的需氧量会增加,为患儿提供给予积极的吸氧,可以提高患儿体内的血样饱和度,从而缓解患儿惊厥抽搐的表现;也可给予5%水合氯醛1.0~1.2ml/kg保留灌肠,控制惊厥发作;用沾有水或者酒精的毛巾,放在患儿的额头,或者多次对患儿的手心、脚心、以及前身进行敷擦,帮助患儿机体散热。在冬季,帮助患儿发热的同时,家长和医护人员应当做好保温工作,同时应尽快将患儿沾湿的衣服换下,防止患儿感冒,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
(4)患儿清醒的诊疗:待患儿苏醒后,应及时将患儿沾湿的衣服换下,检查患儿四肢、皮肤、骨骼等结构是否在惊厥抽搐发作时,发生损伤若患儿皮肤发生损伤应做及时的消*处理,若患儿骨骼损伤应做及时的复位处理。仔细检查患儿的口腔,观察是否发生咬伤或者口疮,对于发生咬伤或口疮的患儿,给予生理盐水漱口消*处理。患儿清醒后应食用一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忌食肥甘厚腻辛辣之物。观察患儿的临床恢复情况,总结小儿高热惊厥急诊处理的方法以及体会。
三、肥胖
(一)病因
单纯肥胖症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很小,环境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环境因素中家庭生活方式(家庭聚集性)和个人行为模式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1.遗传与环境因素肥胖者有一定的家族倾向,肥胖小儿的父母往往显示肥胖症状,大约有1/3左右的人与父母肥胖有关。如果父母两人都超过正常体重,子代中2/3出现肥胖。此外,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亦常见肥胖症状,如肝糖原累积症等。
2.多食小儿自幼养成多食,能量摄入过多,消耗减少,特别是习惯于摄取油腻食物,日久即可发生肥胖现象。
(1)不合理喂养:如过早添加固体食物(生后1~2个月)和断奶过早,是婴幼儿期促成单纯肥胖症产生的一种喂养模式。近年来,儿童肥胖发生率的增高趋势与父母给予健康搜索的不合理饮食及营养摄入过多有很大关系。主食量、肉食量高,水果、蔬菜量低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摄入过多,谷类食物摄入偏低。年城市居民每人每天油脂摄入量由年的37g增加到了44g,脂肪供能比达到35%,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健康搜索的30%的上限。
(2)食欲亢进:食欲亢进,进食过快是肥胖儿童的一个摄食特征。
3.少动小儿缺乏适宜的体育锻炼加上多食的因素,活动减少及摄入与排出的不平衡,更容易形成肥胖。肥胖的小儿往往不喜欢活动,愈不活动则愈胖,形成恶性循环。
4.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多与肥大在脂肪组织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扩大的关键时期(孕后期、产后早期和青春期)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特征作为危险因素促成了单纯肥胖症的形成孕期头3个月细胞水平营养不良,孕期后3个月营养过量、孕期体重增重过大、过速。是子代生后肥胖的孕期危险因素。脂肪细胞数目的逐渐增多与年龄增长及脂肪堆积程度有关,从小儿时期开始肥胖的人,成年后仍肥胖则体内脂肪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多;而缓慢持续的肥胖,则既有脂肪细胞的肥大又有脂肪细胞的增多,一个肥胖人健康搜索的全身脂肪细胞可比正常人的脂肪细胞增加3倍以上。
5.溺爱家长的动机因素对肥胖儿童超量喂养起着重要作用。溺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传统的重男轻女的社会习俗和某些传统的文化观念(过度约束儿童活动等)是造成男童中重度肥胖检出率高的一个不可低估的动机因素。低收入家庭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持续产生肥胖儿童的一个重要来源。发病机制:各种宫内因素对胎儿脂肪细胞的大小的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胎儿脂肪细胞的数目新生儿所含脂肪量取决于细胞的大小而健康搜索不是其数量。在后期脂肪组织进一步发育主要是脂肪细胞数增加。孕30周~生后18个月是脂肪组织发育的第一个活跃期,此时脂肪细胞对外界各种因素反应最为活跃脂肪组织在生后6~8个月时增长迅速生后8~15个月是相对稳定期,以后至学前期则增加很少,在3~6岁几乎没有什么增长。女孩在青春期又开始脂肪堆积。大约从12岁开始称为脂肪组织发育的第二个活跃时期这可能是由于雌激素对脂肪细胞的作用。当脂肪细胞增大到一定程度(目前估计当脂肪组织重量超过体重25%时)就可能刺激脂肪细胞分裂,致使脂肪细胞数目急剧增加,产生肥胖。在孕后期、产后早期和青春期是脂肪组织细胞的增殖和细胞扩大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内,上述生活方式、行为特征作为危险因素促成了单纯肥胖症的形成。;
(二)并发症
在婴儿期肥胖儿容易患呼吸道感染。重度肥胖儿童易患皮肤感染如疖、擦疹和黑色棘皮症等。在青春期易患股骨骨骺端滑脱等关节承重部位的损伤性疾病。在女童中有时可见胰腺炎,后期可发展为糖尿病。儿童期肥胖症的胰岛素代谢有特征性变化,在有些肥胖儿童可见糖尿病症诊断:肥胖症从外观上即可判断。营养史有过度进食、过食/偏食高热卡、高油脂食物等。奶粉喂养、过早喂养固体食物等行为习惯有多食体力活动少、占有欲强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进行性体重增加,行为偏差和全身体脂普遍增加。
(三)治疗
1.治疗的禁忌
(1)饥饿疗法:禁止采用禁食饥饿/半饥饿、变相饥饿疗法。
(2)快速减肥法:禁止短期快速“减肥”或“减重”
(3)减肥药物:禁止使用“减肥药物”或“减肥食品”。
(4)手术治疗:禁止使用手术治疗,或所谓的“物理治疗”,如振荡法。
2.治疗概念在儿童期对于肥胖的治疗以体重控制为基本概念,不进行减少体重为目标的所谓“减肥”、“减重”的治疗。体重控制指以促进生长发育保持脂肪适度增长、增进身心健康为内容的综合生理-心理调控理论。
3.治疗目标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有氧能力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取得体育课程高分或满分、控制体脂增长在正常速率范围内,是儿童期体重控制的第一线目标养成科学、正确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发育、培养没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搜索一代新人,是儿童期体重控制的远期目标。
4.治疗方案以运动处方为基础、行为矫正为关键技术、健康教育(包括饮食调整)贯彻始终;以肥胖儿童为中心,教师、家长和医务人员共同参与;以日常家庭生活为主要调控实施的场地、配合寒暑假集中生活训练的综合治疗方案。
5.运动处方测试个体最大氧消耗,以个体最大有氧能力的50%为平均训练强度,制定训练方案。每天训练1~2h,每周训练5天,一个疗程l2周。运动训练的目的还在于使体育训练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能经常保持和坚持体育锻炼;掌握训练的技术,自我保护的知识、方法坚持正确、科学的锻炼。选择体育运动形式要注意兼顾减少脂肪的有效性、儿童长期坚持参加的可行性和儿童乐于参加的趣味性。
6.行为矫正方案通过个别访谈家庭访问/家长会和学校访问(教师同学)进行行为分析。制定行为矫正方案包括基线行为中介行为、目标行为。制定鼓励/惩罚规则正/负诱导方法。选定相关参数/指标。在家长参与方面特别强调(外)祖父母参与,这对中国肥胖儿童的体重控制效果及巩固影响极大。心理治疗,尤其对产生心理负担的小儿,更应进行心理治疗使其增强信心。患儿一旦体重减轻精神也会好转。
7.饮食调整需注意以下原则:
(1)必须保证维持小儿的基本营养及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
(2)不宜使体重骤然减轻,开始只要求制止体重速增,以后可使其逐渐下降至超过该年龄正常体重范围10%左右时,即不需严格限制食物。
(3)仍须设法满足小儿食欲,不致发生饥饿的痛苦
(4)蛋白质的供给不宜少于每天1~2g/kg甚至有人主张采用高蛋白饮食,每天蛋白质供给量达3~4g/kg。
(5)以糖为主要食物,对脂肪需限制也要适当限制甜食。
(6)维生素和矿物质不应缺少。根据以上原则,食品应以蔬菜、水果、米饭等为主,外加适量的蛋白质包括瘦肉、鱼、鸡蛋、豆类等。对于热量的控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一般5岁以下热能~kJ/d(~kcal/d);6~10岁~kJ/d(~kcal/d);10~14岁~kJ/d(~kcal/d)。对每天摄入的热量严格进行计算和控制、有选择地进食或避免进食某些食物。在饮食调整的同时还要配合行为矫正,使儿童建立起正确的饮食习惯。饮食调整方案的内容根据肥胖度来制定。对于年龄小而且刚刚发生的轻或中度肥胖者,可按不太严格的饮食调整方案来进行治疗。对于上述干预效果不明显的轻、中度肥胖者,就应进一步限制他们进食食物的种类教会孩子如何正确选择适宜健康搜索的食物以及不同食物间如何替代。膳食指导方案包括把食物按鼓励多吃和不鼓励多吃两种,分别以不同颜色代表,即红灯食品为禁吃/少吃食物,绿灯食物为可多吃食物。主要是限制一些高热量食物,或加工很精细的碳水化合物,如精白面粉、含淀粉多的土豆、脂肪、油煎食品糖巧克力、奶油制品等。应限制任何甜饮料。少吃或不吃含热量高而体积小健康搜索的食品这个方案的内容包括要求肥胖者多吃含纤维素的或是非精细加工的粮食同时要求其家庭双亲帮助肥胖儿童进食多渣食物。给孩子吃的食物要切得大小适宜、不要过大应以小块为主。每次吃的时候不要舔光盘子和碗,少吃甜食等对于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应维持在高于低限的每天摄入量在体重控制满意后按维持期热量供应(表1)。
四、贫血
(一)表现
贫血的症状与其病因、发生急缓和程度轻重有关。一般皮肤、黏膜苍白为突出表现。患儿可出现心跳过快、呼吸加速、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等症状。病程较长的患儿还可出现易疲倦、毛发干枯、营养低下、体格发育迟缓等。血液检查、骨髓涂片检查等可帮助诊断。
(二)日常护理
1.合理喂养是纠正贫血的重要途径。应多给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的心、肝、肾、血以及牛肉、鸡蛋*、菠菜、豆制品、黑木耳、红枣等,并纠正偏食习惯。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中含铁量比牛奶高,且易吸收。并注意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如3~4个月的婴儿,可给蛋*1/4个,以后逐渐增加到1个,5~6个月加菜泥,7个月后可加肉末、肝泥,设法提高婴食欲,同时防止消化不良。
2.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制剂。婴儿最好在两餐之间服,以利于吸收,因为铁质对胃粘膜有刺激,服后易产生恶心哎吐,同时避免与牛奶钙片同时服用,也不要用茶喂服,以免影响铁的吸收。铁制剂用量应遵医嘱,用量过大,可出现中*现象。
3.居室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流通。由于贫血患儿抵抗力低,容易感染疾病,如消化不良、腹泻、肺炎等,因此患儿尽量少到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去,并注意勿与其他病人接触,以避免交叉感染,因感染后能使贫血加重。
4.严重贫血的患者,活动后易心悸、气急,必须卧床休息,必要时还需吸氧、输血。
五、发育迟缓
(一)病因
生长发育迟缓的原因多种多样:
1.正常的生长变异
占80%~90%,如家族性矮身材、体质性发育延迟以及低出生体重性矮小,这些与先天遗传因素或宫内的发育不良有关,其生长速度基本正常,不需要特殊治疗。
2.病理性原因
如染色体异常(唐氏综合征、特纳综合征)、代谢性疾病、骨骼疾病(骨软骨发育不全)、慢性疾病、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引起的生长迟缓。
(二)日常照顾与护理
1.体格发育迟缓的治疗
(1)营养不足应合理营养、全面均衡饮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食欲等。
(2)全身疾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3)家族性矮小、特发性矮小和体质性生长发育迟缓通过各种调养,充分发挥生长潜力,可酌情使用生长激素。
(4)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如甲低、垂体性侏儒、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小于胎龄儿等进行相应特殊治疗及对症治疗。
2.语言发育迟缓的防治对策
(1)孩子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就是模仿。因此,成人要多和小儿说话,训练小儿模仿成人的语言发音,要鼓励小儿敢说话,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
(2)多给予刺激促使孩子讲话:比如,开始要孩子喊“妈妈”,如孩子不喊妈妈,妈妈应微笑点点头,如再不喊妈妈仍用微笑点头以示意,最后,孩子突然喊“妈妈”了,就应热情地拥抱或亲吻孩子。这样,就会使孩子体验到喊“妈妈”得到的疼爱,调动起说话的兴趣和积极性。
(3)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和大自然,多接触社会和大自然会使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眼界开阔了,见识广了,自然就有说话的要求了。如果再配合语言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相应地得到很好发展。
(4)精神因素引起:改善生活环境,使儿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照顾。
六、低体重、消瘦
(一)病因
1.营养因素。营养因素是引起低体重和消瘦的主要原因。主要是蛋白质、能量的近期或长期缺乏造成的,如婴儿期喂养不当,未能及时添加辅食,不适当地使用断奶食品等。
2.体质因素。小儿无明显器质性疾病,生长速度正常,除体重较轻、看上去消瘦外,无其他方面异常,大多数小儿活泼好动.使之消耗过多。往往有家族史。对此类小儿注意减少活动且或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供给,一般不需任何治疗。3.精神因素。小儿经常精神紧张,负担过重或受到压抑,影响食欲所致。有些小儿进食并不少,但缺乏母爱和合适的刺激而导致体重不增或下降。青春期女孩可因生理fLt理上的变化,引起神经性厌食,也会影响体重增加,对此类儿童应加强心理卫生,进行心理疏导。
4.疾病因素。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反复呼吸道感染、肠寄生虫病、慢性消化不良以及慢性肝炎等,致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及蛋白质、能量消耗增加。也可见于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肉瘤等晚期消瘦。
5.内分泌或代谢异常较少见,如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二)治疗与照顾
通过定期健康检查或使用小儿生长发育图进行生长监测,早期发现体重偏离.并查找原因,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积极治疗原发病。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如为营养因素所致,不论是低体重,还是消瘦.均可通过加强营养,合理喂养.适当补充营养食品来纠正。如为心理因素.应给以极大的关爱;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均可使低体重或消瘦的小儿在于预后转为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