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血压(BP)升高通常会使脑出血和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卒中的最严重形式)的管理进一步复杂化。尽管人们就脑出血急性期降低血压的获益达成了共识,但在治疗时机、机制和方法方面仍存在争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压管理更为复杂,降低和升高血压分别减少再出血和迟发性脑缺血的风险是有道理的。对临床试验中个体患者数据的荟萃分析进行详细探索,可以确定影响脑出血关键结局的血压变化的强度和方向,这可能也适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量的血流动力学数据为我们探讨BP和脑血流的病理生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更深的理解。本文重点更新并概述了全身血流动力学、脑自动调节和灌注的当前证据、知识差距和新兴概念,以协助制订临床实践的建议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脑出血(ICH)和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出血性卒中的主要形式,通常伴有血压升高(BP),这反过来又增加了持续和复发性出血以及死亡和残疾的可能性。尽管迄今为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于这两种严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与更常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相比,对残疾调整生命年的影响更大),最佳的BP管理仍存在争议。虽然已经形成共识,认为在ICH发病后应尽早开始降压治疗,但就时间、速度、药物和目标收缩压水平而言,这种治疗的最佳方法仍然存在不确定性。SAH的情况更加复杂,一方面降低血压可以降低再出血的风险,但另一方面可能会增加已经存在的延迟性脑缺血(DCI)的风险。
在这篇综述中,作者总结了急性自发性ICH和动脉瘤性SAH中血压控制的证据,承认这两种疾病的管理问题存在问题,并强调了关于全身血流动力学、脑自动调节和灌注的知识差距和新兴概念。本文未涉及ICH的继发性原因,例如动静脉畸形或海绵状血管瘤,因为它们是与血压无关的低压异常;中脑周围SAH也是同样的,其特征是在CT上可见到典型的出血模式和无动脉瘤,BP通常是正常的,再出血极为罕见,不会发生DCI。根据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个体参与者数据(individualparticipantdata,IPD)对急性ICH血压控制RCT的荟萃分析,我们旨在为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指导。
ICH和SAH后早期降压的基本原理
血压升高在急性卒中中很常见,尤其是出血性卒中,因为拟交感神经激活更强烈,结局更差。在ICH患者中,高BP与血肿增长有关,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发病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并且更常见于大血肿和使用抗血栓药物的患者中。临床上,大脑半球脑实质大血肿更容易压迫重要结构,从而导致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并且会累及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导致脑积水,进一步损害神经功能和功能恢复。因此,在ICH患者中控制血压的一个关键性治疗机制是减少血肿扩大,因此在ICH患者应尽早控制血压,最好是在发病的最初几个小时内,这似乎是合理的。在随后的几小时和几天内,降低血压也可以促进血肿和血肿周围水肿的重吸收,并降低复发性ICH和严重缺血事件的风险。
对于SAH,类似的双相治疗作用模式也很明显。由于高血压与再出血和不良结局相关,指南建议SAH急性期应该对高血压进行干预,但在治疗、方法和目标的上限方面存在分歧。在SAH的各种触发因素中,血压突然升高是导致动脉瘤快速生长和破裂的原因,但是这个结论除了支持应该长期控制血压以外,对临床实践没有影响。因此,与ICH患者一样,动脉瘤性SAH后也经常出现高血压,颅内压(ICP)升高是一个促成因素,这可能让临床医生左右为难:任由血压升高存在再出血的风险,同时降血压治疗会增加DCI的风险,这些情况通常发生在发病几天内,是SAH和闭塞动脉瘤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尽管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但DCI的病因和治疗仍未完全解决,尼莫地平是唯一经过验证的预防策略。尼莫地平发挥其有益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其(适度的)降压作用可能有所贡献。
因此,鉴于早期评估ICH患者降压效果是在24小时内进行的(即针对血肿生长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并且指南建议在SAH早期闭塞破裂的动脉瘤,最好在24小时内手术(即,以消除再出血的风险,并且DCI发生较晚),针对两种不同的出血,根据急性期和亚急性期(由24小时切点定义)分别制订血压管理策略似乎是合理的。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