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哭了
正在房间收拾,听见了外面哭闹的声音。正准备刷牙的女儿,不知道为什么哭起来。一下听到哭声,我叹气的同时,翻起了白眼。
“又怎么了?”这是第一个念头。
姥姥正在极力劝解,试图想搞明白为什么要哭,可无济于事……
“又哭!一定是因为想睡觉了。”跟着这个念头出来,还有一丝焦躁。总觉得事情很烦的又出现了,想安静一会儿就那么难。
我走过去,透过满眼的泪水,看见了女儿求助的眼神。
“我知道你想哭,走吧,我陪你去哭一会儿。”往往面对哭,我都是用“陪你哭一会儿”来处理。
牵着一个哇哇直哭的扩音器,走进卧室时,深吸了一口气!
之所以深吸一口气,是因为那不是“陪你哭一会儿”那么简单,是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了。
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是最远的距离。
记得课堂上我也讲到,要陪伴孩子的哭。就这几个字,好简单,可做起来真的很难。
听不得哭
孩子一哭,自己无比烦躁。
快点结束
只要能快一点结束哭,怎么都可以,有时甚至会突然施暴,事后又悔恨不已。
陪伴,变成了惩罚
来啊!哭啊!哭个够!哭不够今天就不休息。我看你到底要闹哪样!今天我就陪你闹到底。
我到底要怎么你才满意
闹够了吗,孩子?我已经很烦了,你怎么不知道体谅我。我已经受够了……
别人的眼光是压力
老年人施压,不要哭了!家人认为我没把孩子教好;全家人都为此疯狂;路人也投来异样的眼光;丢人,没教养,大不为......的罪名成立。
……
类似这样的声音,来不及思考,就会让你坐立难安,必须要为孩子的哭声,做点什么。
所以面对孩子的哭,我们总是显得很急躁,很浮夸,很漠然。
我们打断;
分散注意力;
威胁;
怒吼;
施暴……
我们要停止这引来烦恼的哭声。
喜欢这样一句话:“你哭的时候,我不着急打断,只是安静的陪你难过一会儿。”
理论上讲的,关于哭的陪伴,我是这样做到的。
我们继续一开始的故事,我陪着女儿在地毯上坐好,确定她的安全和舒适,因为此刻不是惩罚,需要环境的宽容。
关上门,避免吵到对哭声没有免疫能力的老年人,当然事前我已和他们沟通好,“我陪孩子的时候,你们不要担心,也不要干预。”
拿出纸巾放在她面前,我退后一步坐下,面对着她。
然后,就是听她哭。
用包容的眼神看着她,也用另一个觉知看自己。
然后,我看见了更多的真实的自己:
“刷牙有什么好哭的!”;
“妈呀,这样哭一会儿怎么睡觉?”
“肯定是闹觉啦。”
“我对她这么好,她还有什么不满意。”
第一时间,这些“讨公道”的内心声音出来了,当然,身体都会有动作,比如皱眉,眼神放狠光,试图通过眼神制止。身体向后,双手抱胸口........
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的脑子里有个声音,哭就是不好的行为!它不应该发生。所以很多理由支撑这个理论,身体就不由自主地配合,要去打断孩子。
破除固化的意识形态,学会感受。
孩子的哭,不为别的,只为能疗愈自己的伤口。破除固化思想,学会感受孩子的内心。
经常陪伴孩子的哭,我发现每一次陪伴,都是一次自我疗愈。
看见了不被允许的自己
原来,我就从来没这样肆无忌惮地哭过,没有这样安心地放声宣泄过,我想阻止的,是自己的恐惧,放开束缚,让自己哭个够。
体会被爱,被接纳
每次擦干眼泪,都能看见妈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