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出门,你穿的啥?
昨天27.2℃让人产生“入夏”的错觉,今早出门又好像被冷空气拽回了“冬天”……杭州的春姑娘真是不好惹呀!微博上“杭州一夜降温12度”话题也上了热搜。
忽冷忽热的春天,也是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老年人特别要注意了!
上周六,杭州天气突然转暖。19:00左右,医院急诊科的医生马建接完了夜班,刚处理好手头工作,救护车就送来了一位老大爷。
“患者被发现意识不清1小时,怀疑是脑血管意外!”医生一边推下担架车一边交代。
“立刻进抢救室!”马建抓紧评估病人情况——老年男性,周身无外伤,自主呼吸稍快,口腔有分泌物,浅昏迷,左侧瞳孔扩大——这些是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是脑出血还是脑疝形成?
马建在床边向慌了神的家属了解情况。刘大爷(化名)70岁了,原先就有高血压,但没有好好监测和吃药控制。一小时前,家属发现他倒在地上,意识不清,人叫不应,就赶快打医院。
在护士进行生命体征监护和护理操作的同时,马建给刘大爷安排了紧急头部CT检查,并完善了术前相关化验。不到半个小时,CT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左侧大脑半球出血伴破入脑室,脑水肿改变。确诊后,马建就可以给予药物对症治疗了。
脑病中心进行急会诊后,神经外科主任金许洪告诉家属,刘大爷长期没有控制好高血压可能是这次脑出血的原因。此刻,脑水肿已经形成脑疝,生命垂危,只有快速进行急诊手术,清除血肿、解除压迫以缓解高颅压,才有从死神手中抢回生命的可能,但术后的生命质量和脑功能预后依然很差。经过充分沟通,家属为了挽救刘大爷的生命,同意了急诊手术。
20:30刘大爷被转送至手术室。
没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马建医生刚舒一口气时,救护车的笛声又急促响起。
“又是一例脑血管意外!”医生叹着气,“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摔倒在路边,幸好被路人发现拨叫,还来得及抢救。”
原来,80岁的张大爷(化名)像往常一样饭后出门散步,可没走两步,就发现右腿不停使唤,迈不开步子,跌倒在地,右手也没有力气。他急忙用另一只手掏出手机准备给子女打电话,却发现自己不能发声,好心的路人看到这一幕,连忙帮他打了。
马建医生二话不说,又开始评估病情:患者意识清醒,语言含糊,右侧肢体动不了——又是神经系统体征异常。再加上床边心电图显示房颤,马建初步判断是急性脑梗死,于是一边对症处理并紧急安排化验和头CT检查,一边联医院,一边再次请脑病中心进行急会诊。
神经内科医生马明鸣和神经外科医生魏雨雨送患者去做了头部CT检查,结果显示没有脑出血。两位医生沟通后首先考虑是急性脑梗死。检查不耽误治疗——先给予口服抗栓药物,同时建议家属接受手术开通梗塞血管的治疗方案。
家属告诉医生,张大爷之前就有房颤,平时没有接受规律治疗。马明鸣解释,很可能是房颤形成的血栓脱落,栓塞了大脑动脉,导致张大爷急性脑梗死。还好目前还在“3小时溶栓时间窗”内,需要尽快手术,挽救梗死病灶周围的休眠脑细胞。
如果张大爷没有禁忌症,那么就可以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否则就需要血管内介入取栓进行补救。最终静脉溶栓效果不佳,脑动脉CTA检查结果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还是需要神经外科医生进行介入取栓。
凌晨1点,金许洪主任终于把刘大爷的颅内血肿清除。另外一边,魏雨雨医生也克服重重困难把张大爷的血栓取出。
金许洪主任说,当晚遇到的两个病例,一个是未控制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一个是未重视房颤而引发的脑栓塞,所幸都经脑病中心的积极救治而保住生命。
金主任提醒,早春乍暖还寒,气温忽高忽低,血压波动尤其容易诱发中风。老年人一定要重视基础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比如吃降压药控制高血压预防脑出血以及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来治疗持续性房颤等,积极预防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首席记者俞茜茜
通讯员张玥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