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儿童头颅平片基础知识解读
TUhjnbcbe - 2021/7/23 0:25:00
早期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577569.html

头颅平片正常X线表现

新生儿颅骨与面骨之比例为4:1(2岁时为3:1,3岁时为2.5:1,成年人为1.5:1),颅顶骨较薄约为1mm.额骨及枕骨相对较厚,约为2mm,内外板及板障未分化,顶骨常骨化不全,颅缝可有重叠,但数日后增宽。

前囟、后囟、前外侧囟、后外侧囟及小脑囟等为结缔组织构成。有时可见副囟,如顶骨间囟、眉间囟。副囟多见于未成熟儿及发育延迟小儿。

小儿颅底较扁平,鼻孔较大。额骨可被额缝分成两半,额缝上宽下窄与前囟相连接。乳突未发育,无气化蜂房。枕骨共4块,鳞部两侧上下之间(顶间部和上枕部)有自外向内上的裂隙,边缘光滑,称为假缝,上缘正中有纵裂,基底部12-20岁之前与蝶骨体间有蝶枕软骨联合。两块外侧(即外枕部)与鳞部、基底部之间早年(小于2-4岁)分别由后及前外枕软骨联合连接并环绕形成枕骨大孔。蝶骨体内有蝶鞍,前有前床突及鞍结节,后有后床突及鞍背。鞍底之下为蝶窦,新生儿期骨松质无气化。两侧蝶骨大翼与周围颅骨构成蝶额缝、蝶顶缝、蝶筛缝和蝶鳞缝。正常儿童颅骨逐渐发育与成年人相似,但颅骨大小形态及蝶鞍大小、个体差异很大。

后囟于生后2个月闭合,前外侧囟于生后3个月闭合,前囟及后外侧囱1.5~2岁闭合。

生后10个月颅骨内板、外板及板障开始形成,顶骨厚度约为2mm,2岁以后板障静脉沟开始出现,并有轻度指压痕。副鼻窦主要为上额窦已充气,但气腔较小。

3岁时顶骨厚度3-4mm,超过额骨厚度。乳突呈板障型并开始气化。颅缝宽1mm,脑膜中动脉沟可出现。

至6岁时顶骨厚度约5mm,额骨厚度约3mm,颅缝多数1mm.乳突发育成气化型,但气化蜂房较小。额骨、顶骨、后枕上部脑回压迹明显可见。额骨及顶骨可见浅的血管压迹。

10岁时,颅缝呈锯齿状,开始愈合,领缝两侧骨影致密,顶骨后部及枕骨指压痕更明显。顶骨中线两侧可见蛛网膜粒凹,使局部顶骨变薄、外突,重者其直径达2-3cm,外突处可触及包块。额窦气化明显可见,但气腔不大。

至10-12岁顶骨厚度可达7-8mm.颅内板或外板厚1~2mm,额窦、蝶实气化较明显。乳突气化近似成年人。颞骨鳞部较薄,致局部较透亮。

板障静脉沟呈弯曲不规则、粗细不均匀的低密度条状影,互相吻合呈网状或星芒状,宽大部分形成板障静脉池。此征象于2-3岁时开始出现,10岁以后明显,多见于顶骨。

头颅平片异常X线表现

一、头大小形态和颅骨异常

颅骨的生长发育,颅顶骨为膜性成骨,而颅底骨部分为软骨成骨。囟门关闭,缝缝愈合,颅底部分软骨联合骨化,标志着颅骨终止生长。颅骨的生长受脑发育、骨骼生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头大小形态、颜板改变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脑发育。

1,头颅变小头小,常由颅骨或脑发育异常引起,可为先天性或获得性,如狭颅症,低氧缺血性脑病,婴儿早期颅内出血、宫内感染等。临床除头围小外,常有体智低下和脑瘫,颅正、侧位片,测量颅径线常常小于正常平均值2个标准差以上,颅面比值低于同龄儿。颅板较厚或有颅缝重叠,缺少正常脑回压迹。狭颅症则见颅板变薄,脑回压迹增多等,不同于脑小畸形的小脑.CT检查,除颅骨改变外,尚可观察脑室、脑沟及伴发的脑内异常。

2.颅骨增大多数大头可能为正常变异、亦可由于代谢产物异常沉积而使脑实质异常增大,或脑积水所致,后者比较多见。颅正、侧位片见颅径超过正常值。颅骨与面部相比明显增大而不成比例。脑积水患儿常见囱门扩大、闭合延迟、颅缝增宽、颅板变薄等。

脑组织过度生长所致的头大畸形,亦称为巨脑症,颅板正常或稍增厚,并可显示其他原发病的异常X线征象。

3.颅骨形态异常为短头,舟状头,尖头、偏斜头、颞部隆起等,与颅、脑发育异常有关。少数因不良生活习惯引起。

4,颅骨厚度和密度改变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或密度增高。见于颅骨纤维性结构不良、代谢性骨病、骨发育异常,石骨症,慢性溶血性贫血等。颅骨局限性或弥漫性颅板变薄密度减低见于先天性成骨不全,婴儿脑积水、局部骨质缺损,L.CH(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感染等。此外,颅内肿瘤、畸形亦可引起颅骨改变。上述颅骨改变应结合病理征象分析及CT检查。

二、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脑室容积和压力增加、脑水肿、脑实质内占位性病变、硬脑膜下肿物.颅缝早闭等。

临床表现有头痛、呕吐、嗜睡,除颅缝早闭外多有头围增大、前囟饱满、落日眼、视盘水肿,也可伴灶性神经症状。

颅内压增高的X线征象较临床表现出现晚。为适应逐渐增加的颅内压,颅容积缓慢增加,X线仅表现为单纯颅腔扩大,致颅面比例增加。病程长者颅板普遍变薄,密度减低,多见于先天性中脑水管狭窄等脑积水病例。急性颅内压增高,短期内主要引起颅缝分离,以后出现蝶鞍较改变以及脑回压迹增加。

此外x线征象又与年龄有关.6岁以前,尤其是新生儿和婴儿,主要表现为颅缝分离,而年长儿童则以脑回压迹和蝶鞍改变更明显,但不少儿童尤其在7-12岁时常同时有多种X线征象,颅缝分离最早发生在冠状缝,新生儿表现为明显的V形增宽,前囱隆起,较大儿童常伴颅缝的锯齿加深。其次为矢状缝和人字缝,颞状缝发生最晚。年长儿童和成年人的颅压增高相似,常引起蝶鞍骨质脱钙、吸收,早期发生在鞍底后下部近鞍背基底处,如因脑积水引起第三脑室扩大时,可体蝶鞍窝扩大和后床突骨质吸收,前床突短缩和交叉前沟扩大发生较晚。

脑回压迹于顶、枕上部较明显,狭颅症小儿表现最突出,由于正常脑回压迹变异较大,故一般性脑回压迹增多,必须结合其他X线征象才能确诊,需要注意的是,区别生理性颅缝增宽和脑回压迹增多生理性颅缝增宽主要发生在冠状缝上段,多见于2-3岁,7-8岁小儿颅脑发育速度不相应时,凡疑有颅内压增高者均应做CT,MR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三、颅内钙化

CT检查是发现和诊断颅内钙化最理想的方法,其敏感性比颅平片高5-15倍.

10岁以下小儿少见颅内生理性钙化。一般情况下,在颅骨正侧位片中,于蝶鞍后上方中线部位松果采体区钙化被视为病理征象,高度怀疑肿瘤。生理性脉络丛钙化,主要发生在脉络从球的部位,蝶鞍后上方.中线两旁;罕见于10岁以下小儿。其他脑室系统脉络从钙化为病理征象,多由神经纤维疾病或感染引起,15岁以下儿童于鞍上中线或两旁,冠状缝中部后方基底神经节区或其他部位钙化,均应视为病理性.

病理性钙化可由先天发育异常、代谢、感染、中*、医源性、某些综合征等原因引起,其部位范围和形态各异,特征性部位和形态有助于定性诊断。

四、蝶鞍

蝶鞍的大小个体差异很大,判定蝶鞍过大或过小必须谨慎。儿童的蝶鞍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少数为钩形。

蝶鞍与垂体的生长曲线差异很大,垂体的大小与蝶鞍的大小并非均呈正比。有时垂体的体积已增至很大而蝶鞍并无明显变化。

蝶鞍大小形态反映颅内压增高、垂体容积及骨发育,颅内压增高可引起缺钙,鞍背及后床突侵蚀,蝶鞍扩大。蝶鞍的脱钙最早发生于6~8周后,且开始发生在鞍背的前下面。蝶鞍大见于病程较长的病例,后床突短缩侵蚀见于第三脑室扩大或有鞍旁肿块的患儿。蝶鞍增大亦可伴随于垂体反应性增大(如克汀病)、空蝶鞍及骨破坏等。小蝶鞍可为正常变异、原发性垂体侏儒等。

蝶鞍形态可有多种变化,伸长形多见于软骨发育不全、Hurler病、脑积水。奥米加型蝶鞍窝可正常,但视交叉沟较大时可为视交叉沟附近肿瘤引起。"J"形蝶鞍为鞍结节发育不良或破坏,见于肿瘤、软骨发育不全、黏多糖病患儿,偶见于正常小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童头颅平片基础知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