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是一种高度侵袭性肿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皮肤粘膜和色素膜恶性肿瘤,病死率高且发病率逐年增加。我国黑色素瘤与欧美白种人差异较大,两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在亚洲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中,原发于肢端的黑色素瘤约占50%,常见的原发部位多见于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肢端部位,原发于黏膜,如直肠、肛门、外阴、眼、口鼻咽部位的黑色素瘤约占20%~30%;而对于白种人来说,原发于皮肤的黑色素瘤约占90%,原发部位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下肢皮肤;原发于黏膜的黑色素瘤只占1%~5%。
临床症状
皮肤黑色素瘤多由痣发展而来,痣的早期恶变症状可总结为以下ABCDE法则:
A非对称(asymmetry):色素斑的一半与另一半看起来不对称。
B边缘不规则(borderirregularity):边缘不整或有切迹、锯齿等,不像正常色素痣那样具有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轮廓。
C颜色改变(colorvariation):正常色素痣通常为单色,而黑色素瘤主要表现为污浊的黑色,也可有褐、棕、棕黑、蓝、粉、黑甚至白色等多种不同颜色。
D直径(diameter):色素痣直径5~6mm或色素痣明显长大时要注意,黑色素瘤通常比普通痣大,对直径1cm的色素痣最好做活检评估。
E隆起(elevation):一些早期的黑色素瘤,整个瘤体会有轻微的隆起。
黑色素瘤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卫星灶、溃疡、反复不愈、区域淋巴结转移和移行转移。晚期黑色素瘤根据不同的转移部位症状不一,容易转移的部位为肺、肝、骨、脑。
影像学诊断
超声操作简便、灵活直观、无创便携等特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CT目前除应用于黑色素瘤临床诊断及分期外,也常应用于黑色素瘤的疗效评价,肿瘤体积测量、肺和骨等其他脏器转移评价,临床应用广泛。
MRI(磁共振成像)具有无辐射影响,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参数成像,并具有形态结合功能综合成像技术能力,成为临床黑色素瘤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常用影像技术。
PET-CT全身显像具备很多优势:
1)对肿瘤进行分期,一次检查全面评价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的转移;
2)再分期,准确显示解剖结构发生变化或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复发转移灶;
3)疗效评价,对于抑制肿瘤活性的靶向药物,疗效评价更加敏感、准确;
4)指导放疗生物靶区的勾画和肿瘤病灶活跃区域的穿刺活检;
5)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常规CT对于皮肤或者皮下转移的诊断灵敏度较差,而PET-CT可弥补其不足。
病理学诊断
组织病理学是黑色素瘤确诊的最主要手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鉴别黑色素瘤的主要辅助手段。无论黑色素瘤体表病灶或者转移灶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标本,均需经病理组织学诊断。病理诊断须与临床证据相结合,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等信息。
黑色素瘤病理诊断包括:肿瘤部位、标本类型、肿瘤大小或范围、组织学类型、Breslow厚度、有无溃疡、浸润深度(Clark水平分级)、分裂活性、切缘状况(包括各切缘与肿瘤的距离以及切缘病变的组织学类型)、有无微卫星转移灶或卫星转移灶、有无脉管内瘤栓、有无神经侵犯等。
黑色素瘤主要靠临床症状和病理诊断,结合全身影像学检查得到完整分期
治疗
(一)手术治疗
扩大切除早期黑色素瘤在活检确诊后应尽快做原发灶扩大切除手术。扩大切除的安全切缘是根据病理报告中的肿瘤浸润深度(Breslow厚度)来决定的:
1病灶厚度≤1.0mm时,安全切缘为1cm;
2厚度在1.01~2mm时,安全切缘为1~2cm;
3厚度在2mm时,安全切缘为2cm;
4厚度4mm时,安全切缘为2cm;
截肢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但仅截除手指或足趾末节的截指(趾)手术,因功能损失不大而切除更彻底,对于指(趾)端黑色素瘤可优先考虑。
淋巴结清扫适应证:前哨淋巴结阳性,体检、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确诊为III期的患者。常见部位包括腹股沟淋巴结、腋窝淋巴结、颈部淋巴结等。
局部复发或局部转移对于局部复发,手术仍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瘤体内注射可作为无法手术或因合并症无法进行隔离肢体热输注化疗和隔离肢体热灌注化疗的局部复发或者多处移行病灶。
术后辅助治疗(转移复发的防治)辅助治疗泛指外科手术外的各种补充治疗,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患者复发、转移等风险。
目前证据最多的是高剂量a-2b干扰素治疗,其他辅助治疗方案包括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或者使用PD-1单抗。适用人群:高危期(IIB-IIIA期)及极高危(IIIB-IV期)患者,推荐进行术后辅助治疗以改善患者生存。
(二)放射治疗
一般认为黑色素瘤对放射治疗(简称放疗)不敏感,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放疗仍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
放疗包括不能耐受手术、手术切缘阳性但是无法行第二次手术患者的原发病灶根治性放疗;原发灶切除安全边缘不足,但无法再次扩大切除手术患者原发灶局部术后辅助放疗;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脑和骨转移的姑息放疗以及小型或中型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治疗。
(三)全身治疗
对于没有禁忌证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全身治疗可以减轻肿瘤负荷,改善肿瘤相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1)分子靶向药物
维莫非尼是治疗晚期BRAF-VE突变的黑色素瘤的分子靶向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光过敏、肌肉关节疼痛、腹泻、手足综合征、皮疹以及高血压等。
(2)系统化疗
传统的细胞*性药物,包括达卡巴嗪、替莫唑胺、福莫斯汀、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顺铂和卡铂等,在黑色素瘤中的单药或传统联合用药有效率均不高,约10%~15%。
(3)免疫治疗
目前获得美国FDA批准的免疫治疗药物包括PD-1抗体/CTLA-4抗体和IL-2。上述药物能显著延长晚期皮肤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四)特殊病灶的处理
(1)黑色素瘤肝转移的治疗
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约50%~80%会出现肝转移。肝转移预后差,中位生存期约为2~6个月,一年生存率13%。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动脉化疗栓塞方案疗效优于全身化疗和单纯动脉灌注化疗。
(2)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治疗
脑是黑色素瘤的好发转移部位,多为终末阶段,是常见的致死原因。单发的、大体积肿瘤占位引起颅内压明显增高以及梗阻性脑积水、难控性癫痫者应采取手术切除,术后建议行局部放疗。
(3)黑色素瘤骨转移的治疗
孤立的骨转移灶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术后补充局部放疗。多发骨转移患者应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加局部治疗,包括手术、骨水泥填充和局部放疗。定期使用双磷酸盐治疗可降低骨事件的发生,伴疼痛的患者可以加用止疼药物。
对于脊髓压迫的处理方案取决于患者的一般状态,对于预后较好、肿瘤负荷轻的患者可联合手术减压和术后放疗,一般情况差的患者考虑单纯放疗。放疗的适应证为缓解骨痛及内固定术后治疗。
注:以上内容参考来自《黑色素瘤诊疗规范》及《黑色瘤诊疗指南》
专家简介
岳斌主任医师医学博士青大附院骨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海归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方向为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外科治疗。近年来参编著作3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0余篇,国家核心期刊数十篇。第一完成人获批发明专利2项,省市科技进步奖励3项。
骨与软组织肉瘤的新辅助化疗+肿瘤根治性切除保肢重建+术后放化疗、基因检测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等规范化综合性治疗;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系统术中精确切除高风险脊柱(颈、胸、腰、骶椎及椎管内)肿瘤、骨盆肿瘤并重建中轴稳定性及功能;精确切除肢体肿瘤进行肿瘤髋、膝、肩、肘关节置换;全肱骨置换、节段性假体置换等保肢手术等。熟练掌握软组织肉瘤的间室切除、根治性切除,并辅以术中射频灭活有效降低肿瘤复发率等一系列骨肿瘤专业技术。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骨肿瘤与骨转移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微创学组委员青岛市医学会骨科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骨肿瘤学组组长、脊柱学组组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骨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关节残障康复学组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骨再生技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解剖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临床应用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崂山院区)
周三上午(江苏路院区)
专家简介任翀旻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任翀旻,医学博士学历MDPhD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我国著名骨肿瘤专家郭卫教授;主治医师,现医院骨肿瘤科,专业方向为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外科及综合治疗。青岛市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学组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CACA)肉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骨肿瘤和骨转移瘤专业委员会会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会员;
山东省骨肿瘤学组青年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会员。
累计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SCI7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40肢体原发良恶性骨肿瘤诊断与手术治疗(骨肉瘤、骨巨细胞瘤、尤文肉瘤、软骨肉瘤、骨软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等);
肢体原发良恶性软组织肿瘤手术治疗(脂肪瘤、脂肪肉瘤、滑膜肉瘤、UPS、ASPS、恶性纤维瘤、黑色素瘤等);
四肢、脊柱及骨盆转移癌的诊断与治疗(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甲状腺癌骨转移等);
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术前术后辅助综合治疗;
常见脊柱及四肢各类退行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门诊时间:周四上午(崂山院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