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清明节里的中医药文化,你知道吗踏青插柳
TUhjnbcbe - 2021/5/12 13:38:00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冬至后的第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传统习俗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节与中医药文化一年中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到冬至等传统节日,都与中医药文化有着紧密相联的关系,对中医药文化有着非常重要影响,并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充实了中医药文化的底蕴。1、清明柳清明柳是一味极好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祛风利湿的功效,其叶能治慢性气管炎、尿道炎、膀胱炎及高血压,外用可治关节肿痛、痈疽肿*等;枝条与根皮能治关节炎,外用治烧烫伤;须根能治风湿拘挛筋骨疼痛等;连其树皮外用还能治*水疮。2、清明菊清明菊也是一味非常好的中药材,是一种开在清明时节的野菊花,具有舒肝明目、清热解*的药用,还能治疗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病症。这个季节正是春燥时节,肝火旺盛,肝阳上亢,容易出现上述症候。用清明菊泡水代茶饮即可预防又可治疗。传统清明习俗与健康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升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对脾胃会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传统的清明习俗中也寓有丰富多彩的养生之道。1、踏青清明时节,时逢阳春三月,春回大地,草青树绿,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良辰美景,坐在家里是领略不到的。外出踏青对人体有许多好处,人们呼吸新鲜空气,可清肺健脾,增强心与肺的功能。在爬山的过程中,又可以舒筋活络,防止关节老化。特别是在远离城市的郊外或者是海边,山谷负氧离子较多,它不仅能杀死人体内的多种细菌,还可以调节大脑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人体的抵抗力。2、插柳每到清明节,人们就有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季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复杂的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3、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4、清明时节谨防“湿邪病”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阴雨天气来袭,自然界湿度过大,会危害人体健康,中医称之为“湿邪”。气候潮湿,人体脾胃易受影响,很多人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症状,还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乏力、舌苔*腻等,中医叫做“湿邪中阻”。特别是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人体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运动少,如果再加上心情不舒畅,就会导致脾胃功能欠佳,出现和“湿邪中阻”类似的症状。要避免“湿邪病”的侵扰,首先,避免外湿伤身,尽量少呆在潮湿的地方;二是注意劳逸结合,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因此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加强体育锻炼;三是合理饮食,多吃一些能健脾化湿的食物,如扁豆、薏仁、冬瓜等,不宜过度食用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动销药话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致力于医药企业4+1营销体系建设致力于药品/大健康产品全渠道推广了解具体业务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节里的中医药文化,你知道吗踏青插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