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唐晔编辑
张静茹
采访笔记
有些死亡,其实不该发生的。那天下雨,看着十九岁的男孩尸体被殡仪馆的车拉走,我呆呆地在窗前站了好久。面对死亡,还没到庆祝胜利的时刻,团队,每个环节都不能松手,我们是和死神抢人。等他等了一个半小时,因为临时多了一台手术。出手术室,他气定神闲。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金毅。来这里之前,医院神经外科历练了十五年,在周良辅院士的提点下,他干上了ICU神外重症治疗,通俗地说,送给他的病人都是遭到重创,深度昏迷和半死不活,而他,要想一切办法让人活下去。他不相信奇迹,只相信预判,他总是把自己从现场抽离,甚至能够,绝对冷静地面对亲人的生死。他敬畏生命,反感掌控病人生死的话,他说,其实,多数情况,是病人自己救了自己的命。他还说,见过太多死亡和生存,生命其实是顽强的,有些顽强,令人难以想象。我和舒马赫的医生有过交流,他是有知觉了,但是,其他是隐私了。如果有时间,他想读大部头的欧洲文明史,到古镇找一处阳光暖和的宅子,翻书,发呆。我是一个虔诚的旁观者。心里的石头
小时候,医院印象很差,长大后,他更没想过自己会走上从医这条道路。直到高中,遵从父母的决定,才踏入了这个行业。医院实习时,金毅见到了很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们技术的娴熟和待人的自信,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暗下决心,将来自己也要成为那样的医生。而这段实习经历,让毕业后医院的他,有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断然回到学校继续深造,考研这条道路并没有那么顺利,第一次失败后,他没有放弃,时隔两年,上天终于没有辜负有心人。而选择脑外科这个跟性命相关的科室,医院实习的日子。拒绝实习生的脑外科,却有着很多医学怪人,他们连走路都在思考问题,就连寻常的礼节都懒得敷衍。而这股神秘感深深吸引着金毅。他决心有机会一定要去脑外科看看。年,他终医院的脑外科,并在周良辅院士的提点下,年他干上了ICU神经外科重症治疗。在那里,他开始接触更多的生与死。面对重症患者,金毅背负了很多压力,然后,也正是这些压力让他不断前行。尽管在脑外科做了十余载,但由于病人病情的多样性,很多时候会涉及其他科室,而这种交叉性让他觉着自己在专业上还有所欠缺。而家属的压力才是心里最大的石头,在他接手的病人里,通常死亡率高达30%,而大多数病人的家庭并不富裕,很多家属是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病人,那份治疗费的分量可想而知。面对家属,他更想说的是感谢,感谢他们的信任和坚持。而面对同行的不理解,他选择坚持自我。重症病人恢复的时间比较长,在住院期间状况会很差,而护士的工作量很大,他们可能无法理解救治的意义。我们要坚持,如果你都不坚持,那么病人就没机会活过来了。
生命无法操控
有些死亡,是不该发生的。印象最深的是,一个19岁患上少见的负压性脑积水的福建男孩,在福州做过好几次手术,情况越来越差后,转到上海,最终由他参与治疗。经过几个星期的治疗后,病人情况越来越好,甚至可以坐在床上跟父母交流。可是后来却因为内科医生对脑科的细碎知识不太了解,造成病人状况又变得非常差。在转到脑科后的20小时内,便被告知死亡了。那天,在外地出差的金毅得知这个消息后,心里非常难受。那天外面下雨,看着十九岁的男孩尸体被殡仪馆的车拉走,我呆呆地在窗前站了好久。面对这一遗憾的病例,他意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不仅自身团队需要达成共识,交叉科室也同样需要。我不太相信奇迹,只相信早期的预判。令他自豪的病例是一个内蒙古病人。之前请了很多专家诊断,诊断的结果都是即便救回来也是失智或植物状态。但他却预计治好后,可以恢复正常智能,包括手脚活动都不会影响正常生活。病人家属按照他的嘱咐,将病人带到上海后,经过半年治疗,就能回家工作了。尽管这期间也少不了磕磕碰碰,但最终结果还是完全吻合他当初的预判。很多医生觉着自己可以操控生命,但其实是操控不了的。很多治疗你认为肯定能行,其实不是的,有些病人反向治疗反而会治好。每个人都是一个客观的生命体,我们要做的就是观察治疗带给病人的反应,然后根据病人反应,去判断下一步要做什么。
虔诚的旁观者
面对死亡,他是虔诚的旁观者。接触过那么多死亡的金毅,早已学会了理性面对。他觉着自己就是一个客观的旁观者,在死亡面前,他选择抽离出自己的情感,冷静地对待病人的生死。然而当亲人站在生死路口,他依旧保持理性。就在不久前,金毅82岁常年卧床的舅舅,因肺部感染送去抢救,金毅却对母亲说,放弃吧。现在想来,他觉着自己太冷酷。但他一想起舅舅每天吃喝都需要靠胃管,长期不能下床,他便觉着那种生活很痛苦,于是在这生死关头,他选择了放弃。尽管见过那么多死亡,但他并不曾麻木。原本以为生命是极其脆弱的,但有时候却非常顽强。他认为,很多危重病人的生理反射和治疗后改善的程度,往往超出你的预计。生命有时候很奇妙,我们都该对生命保有敬畏之心。以前以为自己可以救人性命,后来才发现,并不是我救了病人,而是病人自己救了自己。我仅仅是完成了一项技术,给了病人一次机会,但真正使他活下来的是他自己。
口述实录
《问健康画报》:如果知道这个病人是可以活下来的,但是家属选择放弃,你会如何处理?金毅:尊重家属,以家属的需求为主,因为我们不可能主导病人,所有的结果都是可能性结果。哪怕你觉着他99%以上是好的结果,但是万一他落在1%里面呢?家属需要的承担是那1%里面的可能性。所以我们所有治疗的前提是,家属抱持积极的,不后悔的态度。我们通常会给家属一个专业的评价,病人现在是一个什么状态,可能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并发症,怎样的一个治疗周期,最终的结局大致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如果你愿意接受,那么我们才开始合作。《问健康画报》:如果给你时间放空,什么都不用干,学半年你想学什么?金毅:读一读世界史或欧洲史。我一直很想去看看欧洲的历史发展。中国医生的人文教育比不上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其实,一个医生的人文教育直接影响了你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包括你对生命抱持的态度。作为中国医生,人文和情商都需要更新,但是我们现在没时间更新。《问健康画报》:怎么样才是一个好医生?金毅:在现今中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不去过度医疗就已经是一个好医生了。从病人的角度来说,希望选择一个合适的医生治病,但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医生,很困难。其实,我们同行之间对每个医生都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如果麻醉科或其他科室的医生家属要动手术,来找你的话,那你就已经被所有人认可了。认定一位好医生,还是要开放一个多维的空间,多维角度去看。从病人、医院、同行的评价去还原一个医生。《问健康画报》:你最喜欢做什么事?金毅:喜欢到乡下去,坐在河边,晒晒太阳,什么事都不干,脑袋放空,发呆,在田边走走。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