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学中医先要明白这个
TUhjnbcbe - 2021/4/16 16:00:00
以前听倪海厦老师的课时,他痛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我当时并不甚明了,后来听了郭生白老师的课,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个要从中医的发展历程说起,而中医的发展又恰恰反映了中国人类的思想进化史。(我读的书还少,单挑几个阶段简单分析一下。)中医能查的记录历史,大概最早是《*帝内经》,那时候的人心思比较单纯,心性有天人合一性,能感知万物。所以光知理,便知行。到汉朝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加入了技术的东西,把理落于能操作的范畴。这时候还是具备整体性的,利用万物的性来整合调理人体,达至平衡。东汉时的《神龙本草经》主要还是从药物的性出发,不离于万物的本质一体。比如金石类,主沉降,这个沉降是以整体而言。但到明朝呢,李明珍《本草纲目》就把药物每一个单独起来,看上去和神龙本草经一样是介绍药的,但思路上是这个药怎么样子,可以治什么病。这个立意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反应了人的思想开始复杂起来,而且心量上不再那么广阔,容易钻到细小的片段上。到清朝末期,这种什么药可以治什么病的理论已经臻至高峰,完全脱离了病的机理,变成了堆砌。然后到当代的中医教育,分出了中药学和中医学。中医就彻彻底底的完了。学中医不能不了解这个过程,也就知道自己所学所传承的在哪个层次。中医中药是不能脱开的,医理在前,药自然就会懂,最终能做到药简力专。倪师所传授的也是技术,但基础是整体的人体系统,所以上来第一课就先画五脏对五行,这么一个相互作用的结构。同时又画了人体循环升降出入,子午流注与天地时辰等等。他一直强调观念,这是整个中医最核心的地方。一个病不仅仅是病,涉及到的是天地一分子。从方剂上讲:打比方说,桂枝汤,桂枝发阳主动脉,芍药敛阴主静脉,两者都需要用甘草调和,然后完成循环。生姜发散,大枣补津液。这个药方的比例成分调整就会有不同的力量作用,形成不一样的效果。当芍药加一倍时就形成小建中汤,主治下焦的寒症,比如小儿腹痛,静脉曲张,经痛等等。听了好几位老师的课,强调的是比例,而不是单味药的作用。一旦明白了机理,桂枝汤加减可以用于非常广泛的病症上。再比如桂枝汤加入葛根后,就能把水往上提,把药气带上去,治脑积水,颈椎病等等。但若论单味葛根怎么样,毫无意义。必须是放到一个团队中去,综合的这么一个效能。再比如麻*汤,原理是风先开了腠理,然后才会让寒进入,同时伤了营卫。所以必须要加桂枝才能得以发汗。单讲麻*怎么样,没有那个力量。当然单味药可以研究,但绝不是拎出来放在一个框里,而是要放在大自然中,比如麻*为什么性峻,因为它在严酷的环境下生长造成的。附子为什么阳力强,因为它就是在极寒的地方也能生长。为了平衡自身的力量,为了能活下去,它就会发展出这样的特点。学习要越学越简,而不是越学越繁。一点小小的感悟,并非班门弄斧,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提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中医先要明白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