囟门下陷,即“囟陷”《育婴家秘》中记载:“囟陷者,谓囟门陷下成坑也”。
如果小儿出生后6个月内,前囟微陷,不作病态论。如果因脾胃虚弱,饮食减少,形瘦皮薄,而见囟门外露者,也非囟陷。如果由于胎禀不足或久泻慢惊之后,囟门下陷显著,甚至如坑者,则为囟陷。如枕部同时下陷则谓之“枕陷”,其症尤为严重。
本症常见于西医中的小儿脑积水病。
常见病因及症状(l)脾肾阳虚脑髓失充:小儿囟门显著下陷,或如坑状。形体赢弱,面色萎*,神少气短,不思饮食,四肢逆冷,或兼便溏,舌淡质白,脉沉缓而无力,指纹淡滞。
(2)气液耗损真气下陷:囟门下陷,甚则如坑,泻痢暴作,或久泻不愈,身热尿频,渴饮水浆,目眶凹陷,形体干瘦,舌红无津,脉细数沉伏,指纹紫滞。
病情分析与鉴别(1)脾肾阳虚脑髓失充囟陷:此证多见于先天胎禀而引起的肾阳虚弱,或病久损伤阳气,或过用寒凉之药,导致脾肾阳虚脑髓失充,除可出现囟门低陷外,还兼见神气惨淡,气短,食少便溏,四肢不温,甚至枕部也见下陷,舌质淡白,脉沉缓而无力,指纹淡滞等阳虚之证。
(2)气液耗损真气下陷囟陷:多见于病久阴伤,或暴泻伤及气血津液的患儿,常伴有目眶凹陷,皮肤干燥灼热,舌红无津,指纹紫滞等症状。
艾灸取穴指寸取穴法:由本人或与本人指节宽度差不多的施灸者为宜艾灸前注意:建议一:点开查看艾灸注意事项
建议二:点开查看艾灸常见反应
本症只要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佳,若失治或误治,可成顽难病疾,预后较差。应该避免外邪入浸,注意乳食卫生,寒温适宜,避免着凉,避免接触流行病患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