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小打骂侮辱用残忍的方式对待孩子能否培养
TUhjnbcbe - 2021/1/5 13:11:00

童年就是鲁珀特之泪的头部,那里凝聚着一生的重量。

“只要给我一打婴儿,我从中随机选择一个,就能让孩子训练成任何的模样。不管是医生、律师、商人还是乞丐、劫匪、流氓通通可以!”

这不是《美丽新世界》里的桥段,而是一百年前一个耸人听闻的真实行为心理学实验——“小艾伯特实验”。华生认为人的所有行为或者性格都可以通过改变后天环境进行“参数调整”。

这次他要调研的课题是:论人类的“恐惧”是如何诞生的,于是,华生把在控制好其他产量变量之后试图通过条件反射制造“恐惧”。最终华生选择了一个九个月大的婴儿并确定了他喜欢的宠物小白鼠之后,开始了“小艾伯特实验”

在实验开始之后,每当小艾伯特试图伸手抚摸小白鼠时,华生就会及时敲击空心钢管钢棒并引发巨响。要知道,人类宝宝和动物幼崽对巨大响动的恐惧别无二致。第一次:“孩子吓了一跳,脸向前趴在坐垫上,但没有叫喊……”

但这种程度只能说远远不够,华生持续的敲动钢管引发巨响,直到小艾伯特“开始呜咽”为止;这种外部环境配置一直持续着,直到第7次白鼠和噪声一同出现时,宝宝一看到白鼠就会不受控制的开始尖叫。

是的,华生成功了。他验证了自己之前的论断:“人的行为和机械一样都是可以制造出来的。这个实验证明了情绪反应可能受到人类限制外,还观察到了「刺激泛化」已经发生…”

这个「刺激泛化」指的是经历过华生的刻意训练之后,小艾伯特对一切毛绒的东西。包括蓄着白胡子的圣诞老人产生了生理上的不适与心理上的抵触。和害怕蜘蛛的人几乎害怕一切蜘蛛(甚至包括图片和视频)的原理趋同。

小艾伯特实验之后轰动了整个教育界、心理学界。由此,风靡中国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训练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法就由此诞生了。华生的理论戕害了美国数代儿童,直到40年后,心理学家哈洛才用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彻底推翻了华生的理论。

今天先写到这,有兴趣的可以点个追更;之后我们聊聊虽然残忍但对人类而言更具意义的实验;“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本质上是对营养物质的一种回报”。随着行为心理学的火热和社会达尔文的甚嚣尘上。“有奶便是娘”似乎成了一条无需论证的铁律。

小艾伯特实验的十年之后,我们的另一位主角登场了;他就是哈利·哈洛,此刻这位年轻的斯坦福心理学博士还不知道因为他的实验后世为其编撰了多少传说。

彼时心理学正拜华生所赐,从纯理论的学科向传统科学演进。巴普洛夫的狗、斯金纳的小白鼠还有班杜拉的娃娃一次又一次刷新着人类对自身认知的深度;当然这其中不包括5岁时便死于脑积水的小艾伯特。

哈洛也不例外,此时他的课题是论:动物的学习行为。但由于原学校拆除了老鼠实验;哈洛不得不重新物色实验对象。而这时,更具智慧的灵长类受到了他的青睐。

有后人说哈洛是崇尚“爱”的信徒,也有人说他是于情的科学怪人。鉴于知网没有相关的文献,我们还是回到实验本身:当时哈洛为了防止猴子中出现传染病,便将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与母亲隔离,实行一猴一笼饲养方式。

这种饲养方式通常被称做产妇剥夺,并在畜牧业大规模应用。但很快,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出现了:“这些恒河猴幼崽它们经常性地瞳孔涣散,神情呆滞,还特别喜欢吮手指。”

哈洛不想无缘无故浪费掉他的试验品,他试着把恒河猴幼崽聚在一起,以期通过社会性活动唤起猴子们的活力。但这些小家伙无一例外都不知道该如何和它们的同胞相处。

接着,更吊诡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幼猴无一例外的对铺在笼中的毛巾产生了强烈的依恋。”它们喜欢抱着毛巾,或者用毛巾裹住自己的身体。更夸张的是每当哈洛想换掉脏掉的毛巾时,小猴子们都不停的尖叫并四处窜。

要知道,这是这种反逻辑的现象无疑是在挑战行为心理学中重要的理论——需求减降论。那些在市面上大行其道的“哭声免疫”、“延迟满足”的布道者乃至哈洛自己,都不清楚这个实验意味着什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小打骂侮辱用残忍的方式对待孩子能否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