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柳少逸先生简介
柳少逸(~),中共*员,山东栖霞人。为名医柳吉忱之子、世医牟永昌之高徒。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6年,医院、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年出任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院长;医院院长顾问;为泰山医学院、济宁医学院兼职教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名家讲堂·山东中医药大学)
其治学严谨,以博学、精思、屡试为其要点,学术研究注重“沟通”,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据中医学的内在规律,结合中国数术学中三大精微理论,由对《*帝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而构建了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辩证观为学术思想的中国象数医学理论体系,并应邀出国讲学,并带教日本研修生。同时,在太极思维的基础上,并通过大量的医学实践,而建立了病机四论体系:老年、退行性疾病的虚损论;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枢机论;器质性疾病的气化论;有形痼疾的痰瘀论。该理论是其认识和治疗慢性内伤性疾病的思辨纲领。
其临床经验丰富,又熟谙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精研药物外治法,熔内治外治法于一炉。他通过对《内经》的深入研究,结合临床,提出了“内络”理论体系,指出在经络系统中存在内、外两大络脉系统。同时破译《内经》针法而立针方,使针灸处方名称化,并予释方解义,结束了针灸学有穴无方名的历史。通过大量临床实践,不断完善脑瘫病中医治疗康复体系,使之成为当前最系统最有成效的脑瘫病中医治疗康复体系。
出版医学著作30余部计余万字,撰写学术论文余篇。以其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其传承轨迹,被业界称为“柳氏医派”集大成者;被原山东省卫生厅张奇文副厅长誉为“《内经》活词典”。其广意派小儿推拿技法及陶刻文技艺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脑瘫”、“癫痫”等多项治疗处方发明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保护。
先生对中医学和中医教育业绩及突出贡献,被《科技日报》、《中国中医药报》、《山东画报》、《山东文学》,及中央、省、市电视台及电台、新媒体等广泛报道。电视专题片《中医柳少逸》,为年烟台电视台赴美国举办“中国电视周”的专题之一。其倾心于慈善助残事业,应莱阳市残联*组邀请,出任莱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医院,对儿童脑瘫、中风偏瘫康复等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儿童脑瘫康复项目获得山东省第六届慈善奖“最有影响力的慈善项目”。
柳少逸先生作为学科带头人,为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理事,山东中医药学会民间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心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小儿推拿外治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民办教育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召开山东中医药学会专题学术会议十余次,专业委员会学术例会12次,为山东省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因其对医学人才培养作出的杰出成就,年山东省*府授予“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并记二等功。
(柳少逸老师带教日本中医研修生)
柳少逸先生的代表性著作30余部,有中国古籍出版社:《伤寒方证便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经络腧穴原始》《内经中的古中医学——中国象数医学概论》《五运六气三十二讲》《*帝内经针法针方讲记》《柳少逸医案选》《柳少逸医论医话选》《柴胡汤类方及其应用》《小儿推拿讲稿——广意派传承录》《脑瘫中医治疗康复技术》《柳吉忱诊籍纂论》《牟永昌诊籍纂论》《伤寒方证便览》《名老中医之路续编》1~6辑、《扁鹊心书灸法讲解》《五运六气简编》《柳吉忱四部经典讲稿》(《内经讲稿》、《温病学讲稿》、《伤寒论讲稿》《本草经讲稿》)、《医经派推拿讲稿》《金匮要略讲稿》;山海书社:《中医非药物疗法荟萃》《中医康复疗法荟萃》《中国象数医学研究荟萃》《中医外治法荟萃》《杏苑耕耘录》;济南出版社:《人癌之战与三十六计》《少阳之宗》;香港文艺出版社:《中国名中医名言辑释》;荣宝斋出版社:《柳少逸书法集》《柳少逸陶刻文集》等。
撰写学术论文余篇,有“《内经》热俞五十九穴解读——浅谈中医外治法在热病中的应用”“《内经》水俞五十七穴解读——浅谈中医外治法在肾病中的应用”“《医话》阳和饮治哮喘”“《周易》象数原理在针刺手法中的应用”“《周易参同契》与中医气功学纲要”“X线诊断在石淋证中的地位”“癌敌止痛膏治疗癌痛例临床总结”“按俞运募荣脏腑——开脏腑大法简介”“辨阴阳平衡论”“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法则浅谈”“从发病情况和治疗学上看五运六气的科学价值”“从经络论痛风证治”“从肾经运行话肾治”“从十二壁卦的阴阳变化规律谈时序节律与人体健康”“从太极模式解读十二经脉运行轨迹”“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从图数精微谈天癸形成的机理”“从运气学说谈《伤寒论》原理”“从中医学的结构谈*元御的医学成就”“大司天与医学流派形成的渊源”等。
四、蔡锡英院长简介
蔡锡英(~),山东文登人。中共*员。毕业于莱阳医学专科学校中医专业,医院工作三十年;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成人教育;年调任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副院长、教授,并筹建山东烟台中医药专修学院中医门诊部。医院任院长。现为泰山医学院兼职教授、山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中青年中医读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莱阳市中医药研究协会理事长、烟台复健脑瘫科研所所长。
蔡教授与柳少逸先生共创柳氏医派辉煌,共同提出中国象数医学、疑难病病机四论体系等新理论。常年致力于中医学的教学、科研及临床研究,医术精湛。先后主编出版了《齐鲁名医学术思想荟萃》、《杏苑耕耘录》等中医专著9部。30余篇学术论文在各级期刊发表:《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子午流注与病死时间规律初探》、《时辰护理初探》、《康复止痛膏治疗癌痛》、《健脾益气法在治癌中的应用》等学术论文,出席了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消渴散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柳氏治肝八法浅谈》、《附子半夏汤与肾病综合征》、《温肾暖宫法治疗子宫发育不良》、《中药“刮宫方”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例》、《桂枝茯苓丸治疗石淋及肾积水证》等多篇学术论文获国家、省级奖项。
蔡锡英老师(左)教学查房中
蔡教授理论精湛,学验俱丰。其对疑难病症的研究和治疗水准,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尤其对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风湿、类风湿病、退行性骨关节病、痛风、坐骨神经痛、急慢性肾炎、各类贫血、过敏性紫癜、糖尿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肝、脂肪肝、慢性胃肠病、各类结石病、神志病、小儿厌食症、易感症、多动症、舞蹈症、小儿脑积水、小儿无名虚弱、男女不孕不育证、女子月经不调、痛经、各类妇科下血证、带下证、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妇科炎症、乳腺疾病、滑胎、男子阳痿、早泄、精液异常、前列腺病、男性生殖器官炎症等病的治疗水平,为国内同行所称道。临床上,辨证准确,用药精到。遣方用药自成一格,擅用“对药”,善开“合方”,配伍精当,有“雍容华贵”之誉。
蔡教授崇尚“大医精诚”的为医理念,不慕虚名,真诚服务于患者。从医四十余年,经她治好的患者数以万计,她德医双馨的品格具有极高的社会影响力。“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真诚地为患者奉献每一天”是她对工作人员和学生的要求,也是她对事业追求的真实写照。词条先后收录入《世界名人录》(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学苑出版社,:)、《世界优秀医学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卷)》(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57)《中国大陆名医大典(第二卷)》(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中国特色名医大辞典》(中医古籍出版社,:)等辞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肖培新主任书赠柳少逸老师甲骨文作品:大医鸿儒)
媒体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人物专访柳少逸:走世医文化传承之路
本报记者周颖
历代名医之所以成才,普遍具有医学(狭义)、医术和医道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他们从“三坟之学”“三圣之道”到“三世之书”“三世之医”,走的是一条世医文化传承之路。由此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药学的深刻影响,也说明医学巨匠知识结构中“文是基础医是楼”“文”的重要性。
医院理事长柳少逸通过对古今名医知识结构和成才之路的研究,证明了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与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据中医药学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丰富中医药实践并代代相传。在他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一生中,对走世医文化传承之路有深刻体会和独特见解。
寻规律:经典传世源远流长
什么是世医文化?柳少逸介绍,先说什么是世医。这里所说的世医不是祖孙三代的医学传承,而是通晓“三世之书”的医生,又称“三世之医”。
要知道“三世之书”,必须了解“三坟之学”和“三圣之道”。伏羲之《易经》,神农之《本草经》、*帝之《内经》称为“三坟”,又称“三典”。“三坟之学”名曰“三圣之道”。
《礼记·曲礼》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唐·孔颖达注云:“三世者,一曰《*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决》。明·宋濂尝云:“古之医师,必通三世之书。”“《脉决》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辨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言医。”
“三世之书”揭示自古形成中医药学的三大知识结构: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帝针灸》(即《针经》或《灵枢》),从*帝与岐伯讨论脏腑经脉的传说到总结成《素女脉诀》(即《素问》),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总结成《神农本草经》。“三世之书”成为先秦医家必备的医学知识结构。
世医文化是中医者以古代经典确立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以辨证论治来指导临床实践,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一种文化。以四大经典《*帝内经》为例,它之所以流传至今,说明其乃医理之总汇,临证之极则。此经典确立了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故后世有“医家之宗”之誉。
随后,伊尹根据《神农本草经》的知识创立了《汤液经法》。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古医经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和自己的临床实践而撰书《伤寒杂病论》。方药知识则取法于伊尹《汤液经法》,从而说明了药物学、方剂学的产生,源远流长。
仲景还据《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总结成为六经辨证,严密地将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有效地指导着外感热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被后世称为“医圣”。特别是“扶阳气”、“存阴液”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核心,是以驱邪与扶正两大法门来实施的。因此,只有结合临床实践,参以现代研究成果,进行多学科、多方位的综合研究,才能继往开来,拓展《伤寒杂病论》博大精深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辨证法思想。
对此,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有“昔有圣人,垂好生之德,著《本草》、作《内经》,仲景而行之以立方,号群方之祖。后之学者,以仲景之心为心,庶得制方之旨”的盛誉。
由此可见,从《*帝内经》等古医籍的传世,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及后世医籍的形成,是沿着一条有序的世医传承规律和模式而进行的,而世医的中医学知识结构和内容,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根本所在。
创模式:经方闪耀辨证思想
中医治病,必须有药方。《潜夫论》云:“凡治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此方者,药方也。清·吴谦《医宗金鉴》尚有“方者一定之法,法者不定之方也。古人之方,即古人之法寓焉。立一方必有一方之精意存于其中,不求其精意而徒执其方,是执方而昧法也”的记载。柳少逸强调,“方因法立,法就方施”,乃仲景临证组方之内涵,从而印证了方剂学是阐明治法与方剂基本知识以及临床应用规律的基础学科。
清·宝辉《医医小草》尝云:“方有膏丹丸散煎饮汤渍之名,各有取义。膏取其润,丹取其灵,丸取其缓,散取其急,煎取其下达,饮取其中和,汤取其味,以荡涤邪气,渍取其气,以留连病所。”仲景立方定法,开古今之医门先河,变化无穷。如《伤寒杂病论》中有众多剂型、服药法和服药时间,仍当尊之,不可率意弃之。是故,《伤寒论》方,“药方也”;论中法,乃“则也”、“道也”。临证所用,当“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耳。”
单药单方到复方的发展,是药物治疗学上的一个飞跃。方剂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按组方原则,选择切合病情的药物,定出适当的分量,制成一定的剂型,配伍而成。它的组成,不是药量的堆彻,也不是同类药物的罗列及同类药的相加,而是以主、辅、佐、使相辅相成而成。故“所谓方者,谓支配方法度也;所谓剂者,谓兼定其分量标准也。”此组方用药之示人规矩。
《伤寒杂病论》诸方为何被誉为“古今方书之祖”?柳少逸解释,自己曾对五版教材中医方剂学作了粗略统计:入选方剂共首,来源于部古医籍。《伤寒杂病论》有50首,《金匮要略》有38首,合计仲景方共88首,约占该教材方剂总数的3/10,从中亦可见《伤寒杂病论》之方在现代中医方剂学中的地位。
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云:“经方者,即古圣发明。有法则,有定例,为治疗之规矩准绳,可作后人通常应用,而不能越出其范围,足堪师取之方也。”故“以古方为规矩,合今病而变通”,验于临床,此“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之谓也。此乃执古方治今病之难也。彰显了“读仲景之书,察其理,辨后世之方而明其用”,非厚古薄今之为也。
然“执古方不能治今病,读医经不如多临证”之世风日下;“不谙经方奥蕴,徒创新说一博虚名”之陋习盛行。柳少逸呼吁,重视世医知识结构的研究和强调中医学的有序传承,或许对解决当前中医“乏人”、“乏术”局面有所裨益。
重传承: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如何传承世医文化?柳少逸的观点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是他的从医体会,也是历代名医大家成才之经验,为学研岐*之术者奉为圭臬。
柳少逸认为,“书宜多读,谓博览群书”。清·程芝田在《医学心传·读书先要根》中说,“根柢者何?即《灵枢》《素问》《神农本草》《难经》《金匮》,仲景《伤寒论》是也。”柢,树木之根,医学之根柢即今天所讲的四大经典之根基。
他回忆,自己习医之初,其父吉忱公即以清·*元御“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草》”之训导之。一部《伤寒论》,书中条,方,每日必须背诵一遍,从不间断。直到熟背如流后,父亲方授课说难,让自己在说理间感悟其辨证论治大法。其后又让读其他一些经典,意在运用经方时,能深究其奥蕴,明仲景立方之旨。父亲重视对四大经典的学习,成为自己一生学以致用之根基。
当然,学研医学经典不是“厚古薄今”,历代先贤尚有真知卓识。清·刘奎谓“无岐*而根底不植,无仲景而法方不立,无诸名家而千病万端药证不备”。故今天学习经方,旨在弘扬古代医学精华,临证通变,提高临床疗效。这是当代医家的重要使命。
涉山必历层磴,登屋必藉高梯。欲明古人经典之旨,要读后人之说,即“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返约”之谓也。因此,医者临证或崇尚经方,或博及时方,均须读仲景之书而察其理,辨后世之方而明其用,潜心钻研,广验于临床,力求立方各有其旨,用方必求其药。也正如清·吴仪洛所云:“夫医家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辨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故而或经方、或时方的应用,均重在辨证明理。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柳少逸认为,多读古今医家之诊籍、医案,可见其辨证之缜密,理法方药之精当,有触类旁通、举一返三之法门。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两种治疗法则,临证以“识异同”作为辨证思维手段,使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阅读医案、诊籍、病历,可洞见该病的辨证施治之规迹,可示人以规矩准绳。
“承接岐*薪火,传承中医衣钵。”柳少逸说,古代有“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之论。这也是他强调世医应具有的知识结构以及中医学术有序传承的现实意义。
本文原载于《中国中医药报》年10月9日第三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