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孩子的妈妈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
让躺着的孩子坐起来
让坐着的孩子站起来
让站着的孩子走起来
让走着的孩子跑起来
用富有生命感的空间
充满生命力量的爱
具有生命温度的点点创意
杨守伟和护理员妈妈们
不仅仅是在呵护那些不幸的小小身体
更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教育
唤醒着这些孤残孩子的灵魂与生命
点亮孩子们眼里的那束光
在福利院二楼的婴儿房,一位穿粉色护理服的妈妈轻轻摇着“月亮船”,患脑积水的小女孩芳芳坐在浅蓝色的“月亮船”上,始终透过房间的窗格子望着窗外。窗外是微风吹动的一片绿植,大自然的光在枝叶间跳跃着,向这个孩子致意。
尽管小芳芳平日看上去没有什么意识,但是她停在绿色生命上的目光给了杨守伟很大的启发。那其实是生命与生命潜意识的对话!
杨守伟和护理员妈妈们抓住孤残儿童的心理特点,把那些富有生命力的绿植设置为孩子们的课程,她们在院子里栽下了海棠树、樱花树、葡萄树、竹林、皂角树、杏树、柿子树、木瓜树……教他们去认知绿色,跟他们一起看一树树花开,给他们摘成熟的果子,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她们就是要让孩子们的童年记忆里充满绿色,而不是有围墙的福利院。
只有生命能唤醒生命。这是一场心与心的感知与意会,是生命与生命的互动。
在护理脑瘫儿、脑积水孩子时,杨守伟发现,他们看起来不会走路,不会穿衣,不会交流,甚至没有能力表达,你跟他微笑,说话,他们连嘴角都不会上扬,但是,他们的眼睛里有内容。他们懂得谁对他好。
有个患强直型脑瘫的孩子小舟,来福利院时只有3岁,全身除了头部稍微能动,其他部位的肌肉都是僵硬的。杨守伟照顾了他5年。每次去喂饭、抚触,或者抱着他的时候,这个僵硬的孩子依然能认出她来。如果不是她亲自去喂,小舟会抿着嘴把勺子顶在外面,一口也不吃。
在这里,那些几乎没有意识的脑瘫症孩子,是杨守伟眼里的星星,她看到了孩子们眼里的那束生命之光。
“我们就是要用生命唤醒生命”,杨守伟在工作日志里写下了这句话。她把每一个能点燃孩子希望的“小点子”都创新为富有“大爱心”的课程,一点一点唤醒那些沉寂的生命。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生命都不能轻言放弃。”这句话,写在杨守伟办公室窗台小黑板上,不仅成为她的座右铭,也是她遵从初心最好的注解。
在洒满阳光的画室里,护理员妈妈拿着小春雨的手,一笔一笔地教她画《鱼儿戏水》图,边画边跟孩子轻语着:“这是三点水,这是树叶。”
在这里,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笔墨彩,这些在外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细节,都可能是引领孩子生命的转折和契机,杨守伟都将之精心设计为对孩子心灵进行呵护和唤醒的小课程。
多年来,福利院始终是两班倒。夜班从下午4点半,一直到第二天早上8点。杨守伟说,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她的孩子们在每晚睡前和每早醒后,看到的都是同一个妈妈的脸,不至于让那些弱小的心灵再次有失去妈妈的感觉。
很多长期卧床的孩子,经常会在床上撞床、玩手指、摇头晃脑。她试着把这些不会走、不会坐、甚至连翻身都不会的孩子抱下床,让他们像正常孩子一样可以离开床出去感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
“脱离床铺”像是打开了孩子的心门,更像是情感上“疗伤”,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发现,孩子不晃头,也不撞床了。连儿童护理专家也敬佩杨守伟的独到发现。
杨守伟感受到,孩子们更愿意抱一抱这种抚触,更乐意在垫子上或在小乐园里一起玩耍,形成一个独特的“社交圈”,而且与地板接触可以更快地学会走路,对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都有好处。为此,她倡导每天“拥抱孩子”“微笑面对孩子”,提出了每天给孩子们做抚触、做亲子操、脱离床铺,每天对每个孩子抚触2次、拥抱最少7次、每天2次将孩子们抱到地垫上。有些七八十斤重的孩子,杨守伟抱上抱下,不觉得累,满眼里都是孩子们的变化。
作为这些孤残孩子的妈妈,她深知,想当个好妈妈,就要是个多面手,既要当老师又要会护理,还要知道如何科学营养搭配,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