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医院近百项临床急需项目年内落地,“新药特区”的上海医生——奋力奔跑,为生命赢一个“时间差”
医院实施中国第一台HeartLightX3球囊型激光消融手术。(医院供图)
医院实施中国第一台HeartLightX3球囊型激光消融手术。(医院供图)
“很漂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里,十多名全国知名医学专家聚在一起,他们夸赞的是一台手术的实时画面以及即时完成的“隔离标测图像”,图像提示手术很成功。
这是中国第一台HeartLightX3球囊型激光消融手术,比结果更有说头的,是这台手术的背景:术中用到的一项全球领先的激光消融技术尚未在国内上市,此番是首次在中国应用。
让国人“不出国门看好病”,得益于双“国九条”对海南乐城先行区予以的医疗技术、药品、设备国际“三同步”*策红利——在和上海相距多公里的海南“新药特区”里,上海医生们奋力奔跑,为生命赢一个“时间差”。
记者从医院获悉,此次手术是医院运行以来落地的第29个新药新械项目。过去一年,医院获批件共50项,落地特许药品、器械共29个项目,其中,全国首例达20项,不少为罕见病用药,总计让多名患者受益。院方透露,今年预计有近百项临床急需新药新械项目落地。
为尝试更多“新办法”,“候鸟”医生沪琼折返跑
66岁的吴女士有三年多发作性心悸和胸闷史,被诊断为阵发性房颤。短短一行字的诊断,不足以概括她三年来身体所受的折磨。她的心脏容易“异常兴奋”,跳得快时每分钟-次,“人非常难受”。
这不仅带来体感不适,还容易形成血栓,引发中风、心衰等严重问题。而一旦发作,医生又不太敢对她用抗心律失常药。因为这类药的原理是将“乱跳”纠为正常心跳,但这类患者用药后容易变成惰性心律,简单说就是心脏在药物作用下“懒得跳”甚至停跳……医学上将这一现象称为“快-慢综合征”,治疗棘手。
对这类房颤患者,现有治疗手段主要有两种:第一,安装心脏起搏器,相当于在心脏里自带一个“AED”,中国患者对此的接受程度在逐步提升;第二就是手术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简言之,做手术的目的,就是对不该长到左心房里的肺静脉“管子”打一个圈,形成“闭环隔离”,由此阻断异位生长形成的兴奋灶。
这类手术对医生要求高,“闭环”打得不严实或有漏点,容易引起复发。
而就在准备手术之际,入院检查心脏CT发现,吴女士左心房的肺静脉有着罕见的解剖变异:比大多数人多出一根细小的肺静脉分支。
手术挑战升级!眼见传统消融很可能无法达到满意治疗效果,接诊医生推荐吴女士去找医院心内科主任吴立群,“试试新办法”。
2月14日,吴立群带领团队在医院成功为这名房颤患者实施HeartLightX3球囊型激光消融手术。这是该国际创新器械在中国首次临床应用,术中实时图像、术后病理评估均结果良好。
“不论是射频消融、冷冻消融,还是如今的激光能源消融,新技术的探索,对医生来说就一个根本宗旨:追求对异常病灶‘永久隔离’目标,让患者少痛苦,最好一劳永逸。”从海南结束手术、马不停蹄返回上海的吴立群这样对记者说。
这一年,不仅吴立群,还有不少医院的医生们在上海、海南“两地折返”——为把控新药、新技术落地应用的质量,医院建立起“候鸟式”专家制度。与此同时,更有一支上海医院团队长期驻守当地。
把好*策用足用好,更多“突破”还在路上
医院*委书记、院长顾志冬尤其难忘去年6月22日。这一天,10岁女孩郑妮(化名)医院里成功接受了伏索利肽注射治疗。伏索利肽是目前全球获批的唯一用于软骨发育不全儿童患者的药物,也是医院第一个落地的全国首例新药项目。
原来,郑妮在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发现她的生长速度远慢于同龄人。医院后,郑妮终于在上海医院得到“一个答案”:经过儿内科主任董治亚的会诊,结果指向一个陌生的疾病,即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ACH),一种发病率约1/10-1/的罕见病。
董治亚介绍,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未经治疗的患儿成年后平均身高低于厘米,80%以上的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肥胖、高血压、脑积水、限制性肺疾病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年8月,伏索利肽在欧盟上市,同年11月,美国对其完成加速审批并上市。
得益于双“国九条”*策,郑妮在医院用上了这一特效药。顾志冬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医院已获批件共50项,已落地特许药械项目共29项,此外还有近40项临床急需的新技术、新药、新械项目正在对接中。
“医院成立至今,肩负医院医院的职责,致力于新药、新械的落地,保障患者的急需治疗需求。”顾志冬坦言,在干事的过程中,有时就会发现一些*策从设计到真正落地,其间会有一些想不到的新问题冒出来,需要一系列应用创新,“见招拆招”。
比如,有一种新药是针剂,患者需要每天注射,但原*策只涉及口服药可以“带药离岛”。为此,医院团队单独向有关部门申请了一条新*策,让患者可以带三个月的药量离岛,三个月后回来随访、配药。
又比如,有一种新药一盒是个单位药量,一名患者的治疗仅需20个单位量。那么,个单位量就此浪费?从安全角度看,不允许共用是合理而科学的,但实操中能否有所突破?比如,让10个患者共用,每名患者负担1/10的费用?相关议题正在讨论中。
有的实践创新已落地,有的“突破”还在路上,一切都是新的,没先例可循。对所有身处这一“特区”里的上海医生而言,目标是明确的:一定要把国家的好*策用好、用足,造福尽可能多的患者。
更多“中国首例”应运而生,推动医药本土研发生产提速
眼下,不少人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是:如何才能用上还未在国内上市的新药、新器械?哪些人才真正“适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医院这个平台目前主要采取两种发起形式:专家发起、患者发起。而后,由医院联合医学专家向乐城管理局提出申请,获得“国内首例”批复,经海南省卫健委、海南药监局等讨论,批复完成,再经物流、保税、清关、入院等一系列流程,最终来到患者床头,让患者“用上药”。从发起到最终用上,这个流程目前在2-3个月之间。
回看今年2月14日的这台球囊型激光消融手术,手术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中国首次临床应用”,还在于手术全程在10多名全国心律学专家的见证下完成,还有美国专家在线,现场讨论热烈。
与其说小小球囊有吸引力,不如说房颤患者的巨大群体意义。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房颤患者近万。随着老龄化加剧,发病人群将更为庞大。包括冷冻消融、射频消融在内的导管消融术是房颤的根治性治疗手段,而随着技术进步,激光消融技术正日益受到心血管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