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记者探班儿童康复科运动障碍康复专科门诊看
TUhjnbcbe - 2023/5/5 21:28:00

不会抬头不会笑,周岁仍是“软宝宝”,就看这个门诊

记者探班儿童康复科运动障碍康复专科门诊,看专家如何教家长识别宝宝发育异常的预警信号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杨云龙通讯员郭娟

老人常说,孩子“七坐八爬”,不同月龄的宝宝在生长发育上有不同的特征。但是,有的宝宝3个月了不会抬头、不会笑;有的宝宝12个月了浑身软绵绵的、无法扶着东西站立……近日,记者走进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的运动障碍康复专科门诊,看专家如何教家长识别宝宝发育异常的预警信号,及早进行康复干预。

门诊实录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创新楼3楼,有一间房子充满童趣:地上铺着*色、绿色相间的儿童爬爬垫,周围是粉红色的柜子,红色的大球,紫色的小球,还有小小的篮球和篮球架,一捏就“嘎嘎”叫的*色小鸭子……

这是儿童康复科的运动训练室,两名康复训练师正在对一个3个月大的宝宝进行康复训练。这名宝宝的肌张力高,下肢伸直、内收交叉,呈剪刀状,穿衣时难以将手臂插入袖内,洗澡时难将拳头掰开,尤其是下肢刚接触浴盆或水面时,宝宝全身立即成僵硬姿势。

为了促进宝宝肌张力的缓解,康复训练师先让宝宝仰卧在床上,慢慢按摩宝宝的四肢、肩背,然后引导宝宝的双手做上举、外展和胸前交叉运动,接着辅助宝宝的双腿做外展和交互运动;最后,康复训练师帮助宝宝由仰卧位翻身为俯卧位,按摩宝宝的四肢和后背。一开始,宝宝以为在做游戏,冲着康复训练师咯咯的笑。几轮动作下来,宝宝抗议似地哭起来,一旁的妈妈赶紧摇着拨浪鼓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运动训练室的另一边,一名5岁左右的女孩坐在红色大球上,一名康复训练师站在她的后方,扶着她的双肩做左右、前后运动训练……

“新生儿早产、缺氧、*疸、颅内出血是引起宝宝运动发育出现问题的常见病因。”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何伟*说,他们一个月大约接诊例运动障碍患儿,1岁以内的宝宝居多。“发现宝宝出现异常表现后,要尽快进行康复治疗,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超早期干预、6个月以内的早期干预,是宝宝早期干预的*金时期。”何伟*提醒家长。

关键词肌张力

4个月宝宝站立时双腿绷得直直的,原来是肌张力高

镜头一:“何医生,快来看看我们家宝宝。体检时,医生说孩子肌张力高,怎么办?”一个30岁左右的女士走进诊室,着急地对何伟*说。

前段时间,张女士4个月的宝宝会站立了,双腿绷得直直的,有时让宝宝站在大人肚皮上,宝宝用脚趾使劲地陷进大人肉里,显得很有“劲力”,全家人都高兴得不得了。医院定期体检时,医生说是“肌张力高”,张女士便带着孩子来到省妇幼儿童康复科就诊。

解读:何伟*表示,肌张力是肌细胞互相牵引而产生的力量,是维持人体各种姿势和运动的基础。“肌张力增高时,我们会感觉孩子很有力,全身硬邦邦的;肌张力降低时,我们会感觉孩子全身软踏踏的。”何伟*告诉记者,医生一般是通过触摸宝宝肌肉以及活动宝宝的四肢,来感受宝宝的肌张力。

肌张力高的小孩,触摸肌肉时比一般小孩紧,活动比较僵硬。比如,小腿后侧肌群肌张力高的小孩站立位时会踮脚,而且不能放平。换尿布时,双下肢内收肌肌张力高的小孩两腿分开比较困难,容易哭闹。

肌张力低的孩子,抱起来很软,感觉不会使劲,主动运动很少,或动起来动作比较慢。面朝下用手托着孩子的胸部,孩子的头和四肢都会下垂,像一个倒着的U型。

不少家长担心:孩子肌张力低就是唐氏儿,肌张力高就是脑瘫。何伟*表示,痉挛型脑瘫儿确实有肌张力高的表现,唐氏儿也会出现肌张力低的情况,但这并不等于说,出现肌张力高或者肌张力低,就是脑瘫儿或者唐氏宝宝,需要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完善相关检查后才能进一步确诊。

运动发育以及肌张力问题,干预越早,效果越好。如果父母重视,孩子配合,有很大希望能赶上同龄宝宝。

关键词脑瘫

怀孕时胎儿脑积水,宝宝出生后无法抬头

镜头二:林女士带着6个月的宝宝来到省妇幼儿童康复科就诊。据悉,林女士怀孕时,通过B超检查,发现胎儿有脑积水的情况,一直无法得到改善。等宝宝生下来后,林女士发现,宝宝一直握着小拳头。等到3个月大时,宝宝仍不能抬头,小手紧握,更别提抓摇铃了。细心的林女士医院就诊,医生的判断是:孩子脑瘫的可能性大,存在运动发育障碍,需要积极康复治疗。

解读:“现在,很多家长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脑瘫儿童做康复治疗是无效的。其实,产前、产时、产后很多因素都可能引起脑瘫,通过超早期干预,脑瘫儿童也可以获得不错的康复治疗效果。”何伟*说,1周岁以内的预警信号非常重要,发现得越早,干预的效果越好。通过对脑损伤高危儿的定期发育监测,可以超早期发现发育异常,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恢复。

关键词软宝宝

宝宝3个月了还不能竖头,原来患了一种罕见病

镜头三:小明(化名)是个出生3个月的宝宝,家人还沉浸在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中,妈妈却发现小明吃奶总是需要很长时间,吃得不多还很费劲,经常呛咳,反复呼吸道感染,3个月了还竖头不稳、浑身软软的。妈妈焦虑地抱着小明来到省妇幼儿童康复科就诊。经过详细体格检查,结合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临床诊断考虑为“脊髓性肌萎缩症”,即大家所说的“软宝宝”。

解读:何伟*表示,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类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肌无力、肌萎缩的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为主的广泛性弛缓性麻痹与肌萎缩,但是患者的智力发育及感觉均正常。所以,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是真的没有力气活动,而不是因为偷懒不想动。

脊髓性肌萎缩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若夫妻双方均携带同一个致病基因,生育后代的过程中,有可能各自将一半的致病基因传递给后代,后代有25%的可能性遗传到父母双方的致病突变,成为真正的“患者”。

“对于此病,早期预防是关键。”何伟*建议,有SMA家族史的宝爸宝妈们,在生育二胎前建议完善相关遗传学检查,减少二胎再次罹患SMA的可能性。

快问快答

记者:如何识别宝宝发育异常的预警信号?

何伟*:不同月龄的宝宝在生长发育上有不同的特征。根据《中国儿童发育问题预警征象(0至3岁)》:3月龄宝宝,对很大声音没有反应,不注视人脸、不追视移动人或物品,逗引时不发音或者不会笑,俯卧时不会抬头;6月龄宝宝,发音少、不会笑出声,紧握拳头不松开,不会伸手及抓物,不能扶坐;8月龄宝宝,听到声音无应答,不会区分生人和熟人,不会双手传递玩具,不会独坐;12月龄宝宝,不会挥手表示“再见”或拍手表示“欢迎”,呼唤名字无反应,不会用拇指、食指对捏小物品,不会扶物站立……如果宝宝在相应月龄中存在一项以上罗列的情况,家长医院完善相关检查。

记者:如果宝宝出现运动发育方面的问题,怎么办?

何伟*:发现宝宝异常情况后,如果被专科医生确诊为运动障碍,不要过度担心甚至灰心,通过积极的早期康复治疗,大部分婴幼儿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康复治疗效果。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参与到宝宝的日常康复训练中来,医院与家庭康复互补的效果,更好地提高宝宝的治疗依从性及康复疗效。

“探班长沙特色门诊”系列报道之七

来源:长沙晚报

1
查看完整版本: 记者探班儿童康复科运动障碍康复专科门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