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孩子只要一犯错,我就立马把他关进小黑屋
TUhjnbcbe - 2023/4/29 18:26:00

文丨功夫妈咪

01

前几天,网上一个帖子引发了热议,一位家长问:“孩子犯错了,我把他带到小黑屋看恐怖片当做惩罚,这样的教育会对他的心理造成怎样的影响?”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脑袋里蹦出来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希望这只是这位家长的一个想法,还没有真正实施,要不然这个孩子就太可怜了。

类似的教育方式,前不久刚刚冲上过热搜。

4月15日,辽宁葫芦岛市发生了一起母女欲跳海轻生的事件。

一位妈妈拉着10岁左右的女儿往海里面走,好在民警及时赶到现场,4人合力才将母女二人拉回了岸边。

据民警介绍,当时小女孩被吓得不轻,努力和妈妈反抗,并且一直在那儿哭。

事情的起因并不是女孩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仅仅是因为在家上网课的时候不认真,总是惹妈妈生气,于是这位妈妈就想用这种方式“吓唬”一下。

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很多网友都担心这件事情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遭遇:

“我妈拿菜刀在我头上比划,我害怕到不敢用手挡,然后她就用刀背打我,我真的以为是被砍了……我以为忘了,看到这个一下子想到了。”

“小时候我爸抓着我的脚,倒吊着拎出阳台,我家在5楼……”

“我妈性格也是过激,导致我现在二十岁了还特别恐惧。以前我也是贪玩不爱写作业,或者哪句话哪件事违背了她,她就会从厨房拿菜刀说要和我同归于尽。”

……

很多大人觉得,恐吓式的教育让孩子印象深刻,从而能够意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教育方式会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02

网友

忍冬分享过一个真实的案例。

他的小姑子是一个脾气暴躁且控制欲很强的家庭主妇,家里有一个7岁的儿子。

这个小男孩从小就有着超过同龄人的克制和沉默,他乖巧懂事,从不调皮捣蛋。

不过,这个乖巧的小男孩,还有另外的一面。

每一次他到

忍冬家里玩的时候,都会疯狂地吃零食,甚至吃到吐,而且一刻不停地玩手机,做着那些他在自己家里从不敢做的事情。

回家前,小男孩还知道涑口,不让妈妈发现他偷吃零食。

孩子变成如今的“两面派”,跟他被关在“小黑屋”有很大的关系。

每次犯错的时候,小男孩都会被妈妈赶到楼道里“反省”。由于楼道感应灯坏了,整个楼道黑漆漆的,只有小男孩一个人。

第一次被赶出来的时候,小男孩边哭边踢着门,嘴里喊着“妈妈,我错了!”最后哭到没力气了都还一直在说:“妈妈,我下次再也不敢了。”

后来,被关了很多次之后,小男孩不哭也不闹了,只是坐在楼道里发呆。

问他为什么不哭了,他也只是冷冷地答道:“哭也没用……”

小男孩最后的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当一个人被反复否定、伤害,并且反复抗争都没有成功之后,他会放弃抵抗,甘愿接受这一切。

这种极端惩罚,确实“培养”出了一个“听话”的孩子,但每一次的惩罚,也同样给孩子留下了或大或小的心理阴影,让孩子变得胆小怯懦。

03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曾经做过一个臭名昭著的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

9个月大的小阿尔伯特经常会收到华生送给他的“礼物”,有白鼠、兔子、狗、猴子等等。

小阿尔伯特非常高兴,甚至会用手去摸这些“礼物”。

两个月之后,华生的实验真正开始了。

小阿尔伯特在抚摸小动物的时候,华生会用力敲响事先准备好的钢棒。

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小阿尔伯特被“咚”的一声巨响吓坏了,甚至剧烈地抽搐着。

华生并没有就此停手,此后小阿尔伯特只要摸小白鼠,他们就会弄出巨响。后来小阿尔伯特只要看到小白鼠,就会被吓得哇哇大哭。

后面的实验,华生将小白鼠换成了狗、皮毛大衣、棉花甚至是头发,小阿尔伯特都表现出了超出心理范围的恐惧。

5岁的时候,小阿尔伯特就因为脑积水而离开人世,而他短短的一生也出现了严重的反应迟钝。

我相信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没有人会像华生一样故意给孩子制造心理阴影,惩罚孩子只是想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变得懂事。

但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恐吓式的教育不仅不会培养出一个完美的孩子,还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1)缺乏安全感

孩子的承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吓唬、恐吓会让他们他们的心里保持恐惧和压力,久而久之,孩子内心会缺乏安全感,变得焦虑、怯懦。

(2)学会撒谎

当惩罚让孩子恐惧的时候,孩子就会想方设法来掩盖他们的错误,谎话也因此而产生。孩子说话的根源,其实是父母的恐吓。

(3)变得叛逆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用恐吓制止孩子,会让孩子产生屈辱感,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孩子,会产生和父母对着干的想法。有一些极端的孩子,甚至会离家出走,或者用自己的生命来威胁父母。

(4)身体发育受影响

医学研究表明,恐惧对人的身体伤害极大,尤其是孩子,他们的各个器官比较脆弱,恐惧的情绪会使分泌功能受损,导致发育延缓,语言障碍,试听能力下降以及消化系统出现问题。

04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与其恐吓让他们产生心理阴影,不如正确引导,让孩子真正意识到错误。

(1)克制情绪,耐心了解事情经过

《超人妈妈带娃记》中胡可教育儿子小鱼儿的一幕,我至今都还印象深刻。

节目中,小鱼儿偷偷往自己的嘴里塞狗粮,胡可看到之后平和地问小鱼儿:“你刚才在干吗?告诉妈妈!”

“我刚才吃狗粮,狗狗不吃我才吃的!”小鱼儿老实交代。

胡可耐心指着狗粮问“它是什么?”

小鱼儿“狗粮!”

胡可:“这是你吃的吗?你吃什么?”

小鱼儿:“我吃饭!”

胡可:“对啊,所以谁应该吃这个呢?”

小鱼儿:“狗狗!”

孩子犯错的时候,过于急躁的反应,可能会导致我们对事情产生错误的判断。

克制自己的情绪,耐心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想法,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方式。

(2)安抚孩子情绪,真诚接纳孩子的错误

著名的绘本《大卫不可以》系列中,主人公大卫就是一个爱惹是生非的小男孩。

他几乎每天都会给妈妈制造麻烦:

他会在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会把浴室变成一个藻泽地,头戴铁锅敲得叮当乱响……

每一次,妈妈都会非常严厉地对大卫说:“大卫,不可以!”

但每一次制止了大卫的错误行为之后,妈妈还会及时安慰大卫,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正是这个拥抱,消除了大卫内心那一丁点的叛逆。

孩子犯了错,过于严厉的惩罚会把孩子推向父母的对立面,而真诚接纳孩子的错误,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则能够把已经断了的情感纽带再次接回来,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导。

(3)让孩子承担自然的后果

相较于激烈的精神惩罚和身体上的惩罚,利用自然结果来让孩子体验自己不当行为的后果,其实更有助于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一个11岁的小男孩,在户外踢球的时候不小心把邻居的玻璃打碎了。邻居揪着小男孩,向他索要美元的赔偿。

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这可是一笔“巨款”,没有钱赔给邻居的小男孩,只好回家向父亲坦承自己的错误。

没想到的是,父亲也让他为了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没有钱的小男孩急了:“我哪有那么多钱赔给人家?”

父亲回答到:“我可以借给你,但你一年后要还给我。”

随后,父亲把钱交到了小男孩的手中。

把钱赔给邻居之后,小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涯,送报纸,擦皮鞋,最终只用了半年的时间,把欠父亲的钱给还上了。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自传中这样写到:“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自然惩罚法比父母的强迫和命令更有说服力,也更能激发孩子的责任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结果应当是自然会发生的一个后果,家长应该在这个过程当中减少人为的干预。

功夫妈咪说:

教育不是恐吓,它应该是坚定中蕴含着爱。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应该给孩子的是及时的帮助,是耐心和爱心,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最终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只要一犯错,我就立马把他关进小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