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智能电战略实现风电可持续发展
不久前,中电联发布的《中国新能源发电发展研究报告》以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为研究重点,指出“新能源发电规划与电规划脱节”。的确,近年来,在一系列*策措施推动下,我国风电发展明显加快。但是,与之而来的风电并问题却始终制约着我国风电的健康发展。
所谓风电并难,实际上就是风电发展与电规划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电源建设和电建设的投资比例不协调,造成电架相对薄弱。我国主要的大规模内陆并型风电场大都分布于我国“三北”地区(即华北、东北与西北)。根据“十二五”风电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要在“三北”地区初步建成6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虽然近年来我国围绕“三华”负荷中心,不断完善受端电的架结构,为大型风电基地的跨区消纳创造条件,但目前华北电与西北电以及东北电之间的电联系依然偏弱。
二是调峰能力不足。风力发电的不稳定性要求电力系统内要有相应的调峰电源参与调峰调频,以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然而,对比2015年风电并7600万千瓦的目标,目前我国调峰电源容量比例过低,系统调峰能力不足。
三是我国调峰电源及蓄能设备布局与风电发展规划协调性较差。由于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起步较晚,长期以来调峰电源及蓄能设备在规划建设之初没有兼顾风电发展要求,使得我国现有的调峰电源及蓄能设备在总体布局和微观选址两个方面与我国风电发展规划存在不协调。
为了我国风电产业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加大电投资建设力度,全面推进智能电发展战略。
应当大力推进“三北”地区大型风电基地送出工程的建设,大力完善“三华”电主架,完善西北以及东北电主架,全面推进智能电发展战略。此外,我国应该着重提高电的智能化水平,保障风电的大规模有序并,促进我国风电产业化发展。
一方面,在总体上提高我国电智能化水平,为风电的大规模并打下坚强的“硬件”基础。此外,还应当进一步加强输电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线路输送能力和运行控制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为应对风电大规模并,我国的电管理机构还需要在电运行过程中进一步研发和引进智能化的调度技术和风功率预测技术等,以实现风—水、风—火、风—光的灵活互补调度,并实现对风电场出力的准确预测和实时掌控。
其次,促进储能技术发展。
发展储能技术,能够提高电对风电的接纳能力,确保电力系统稳定性。储能技术主要包括飞轮储能技术、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超导储能技术、超级电容器储能等。储能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风力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问题,实现风力发电的平滑输出,有效调节风电接入可能引起的电电压、频率及相位的变化,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
最后,推进非并消纳设施建设。
风电非并消纳设施包括:有色金属冶炼、氯碱工业设施、煤化工设施、海水淡化设施、规模化制氢设施以及未来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大规模风电的应用及风电的自然特性决定我国风电必须走多元化发展道路,而大力推进风电非并消纳设施的建设,可以缓解大规模风电并给电带来的巨大压力,有利于构建多元化的风电产业格局。目前,我国风电大规模非并消纳设施的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消纳设施的建设尚处于探讨论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