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真正的良方用学习替代焦虑 [复制链接]

1#

孩子是父母明天的希望,生命的延续。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顽皮出怪样也不为怪。然而,不自主的、无目的性、重复、快速地挤眉弄眼、努嘴,甚至扭脖子、鼓肚子、耸肩,或伴有嗓子发声、骂人,这就不是儿童的顽皮或“坏毛病”了,而是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多的儿童抽动症。

抽动症临床60载

数据发现自90年代后发病率激增

 了解儿童抽动症,家长切勿陷入焦虑


  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病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新中国儿科奠基人刘弼臣命名的,现代医学则认为抽动障碍症(TD)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有明显遗传倾向的原因未明的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可伴有诸多行为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等。文献报道抽动症的患病率至少在0.5%以上,但实际发病要高于此数,近年来抽动症的发病还有增多的趋势。绝大多数孩子在10岁前发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至6岁。患儿中男孩更多见,有研究表明,男孩的发病率大约是女孩的3至5倍。抽动障碍症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长短,又分为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和多发性抽动症三类。三者之间具有连续性,属于同一类疾病,只是病情程度和病程长短不同而已。


  还有的孩子会发出怪叫声,即发声性抽动。大多数发声性抽动于运动性抽动以后出现。发声性抽动实际上是累及呼吸肌、咽肌、喉肌、口腔肌和鼻肌的运动,通过肌肉收缩使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产生发声,有的会声音会很大,从而影响上学而休学,危害是比较大的症状,也是比较难治的一个症状。


  一个原本正常的孩子突然间频繁眨眼,总是清嗓子或者抽动,家长还不能很好地认识这个疾病,往往病急投错医,长时间孩子的症状还是不能缓解,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病情会产生明显的焦虑倾向。所以家长要首先调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父母的心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不认为是一种病,不当回事。另一种是家长很焦虑,有些家长认为是自己没有带好孩子,产生自责情绪,感觉孩子患了不治之症,天都要塌了,有些家长甚至绝望,自己感觉活得没有意思了。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其实这两种心态都是不正确的。总结了一句话:“既要重视这个病,要当回事;又不要过度焦虑和埋怨”,要重视这个病是指要重视这个病的危害性,要积极及时地正规治疗,这样不会耽误了孩子的病情,失去最佳治疗时期,将来不会后悔,不会留下遗憾;要正常生活,正常管教自己的孩子;认真学习弼臣儿医平台上的公益护理知识及相关课程,尊重和正视由于错误的认知和缺乏学习等原因,耽误孩子治疗时机的家长们,他们用自己走过弯路的经历教训为更多病友带来分享的真实医案,积极参与分享与学习,多请教弼臣儿医的护理老师,远离焦虑与负能量。

抽动症变态反应

 治疗抽动症,中医大有作为


  治疗抽动症,用中药汤药效果比较好,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中医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有着明显的优势,刘弼臣教授创立的中医调肺学派在临床上以“调肺养脏,平衡阴阳”为基本法则治疗儿童抽动症,多年下来,大多数治疗效果都不错。特别提醒家长:不要盲目听信孩子大了就会不经治疗“自愈”,这是一个过时的错误观念,建议要积极正确的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但家长不能听信一些网上的非正规医疗机构或商业化极强的广告随便吃药,一定要认清背书和真实口碑,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另外,抽动症的孩子不适宜做一些表演性紧张活动,也不适宜暴力的或很剧烈的运动,如练武术、跆拳道、拳击、击剑等,适宜于一些技巧性舒缓的运动,如游泳、慢跑、打球运动等。不要让孩子玩游戏机,上网时间不要过长;不要过度运动,过于疲劳;尽量避免感冒。以上这些因素都是加重抽动症状的诱因。在饮食方面,最好不吃海鲜、羊肉等发物。避免过食冷饮和冰激凌,饮食适当清淡,不要暴饮暴食,特别是肉食,不要太偏食、饮料尽量不喝。

调肺学派抽动症自愈指数及分级诊疗测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