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小欣,喜欢阅读英文原版书籍,热爱文学和写作,有时也会自己创作诗歌,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的朋友圈里满是自己穿着漂亮裙子和打卡网红餐厅拍的美食照片。
小欣十分聪明,从小父母就发现她对文学和语言有独特的天赋。4岁,她已能拿着报纸顺利读出一篇文章。入院做手术前,要记录患者的呼吸和说话情况,小欣就朗读了一段自己写的诗歌。
术前外观术前外观
17岁,正是女孩花季般的年龄,仅仅通过网络文字交流,小欣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热爱生活的爱美女孩。实际上,小欣是一名脊髓性肌萎缩症(简称SMA)罕见病患儿,三个月时,父母就发现她的身体有点发软,医院,以为是脑积水,又因为年龄太小,只是保守治疗服用了药物。六个月时,父母发现她的运动能力发育晚于同龄孩子,在广州妇幼保健院做了更全面的检查,被确诊为SMA,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运动神经元的变性坏死导致患者出现肌肉无力和萎缩症状,且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越发严重,逐渐丧失自理能力和运动能力,从而引发脊柱侧弯,严重影响呼吸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躺在床上的人生
脊柱侧弯是SMA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早在7、8年前,因为肌肉萎缩无力导致小欣的身子逐渐弯了下来,脊柱侧弯开始压迫到心肺,影响呼吸功能。到医院检查,医生对此也无能为力。当时人们对于SMA这种罕见病的认知少之又少,医疗水平也不足以进行高风险的侧弯矫形手术。
虽然小欣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床上躺着,但她依然坚强面对疾病,积极乐观的生活着,她的父母也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照料与陪伴。父母始终没有放弃过小欣的治疗,年8月,小欣的父母在病友群了解到有SMA病友通过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得到了改善,为了让孩子有尊严地活着,他们从广州医院找脊柱中心、儿骨科主任杨*林教授做手术,下定决心开始这段“特殊的旅程”。
术前x光
术前,医生为小欣进行了全面的检查:X光片显示有非常严重的C型侧弯,角度超过度,肺部受压严重,憋气时长不足一分钟;无法独立坐起,身体直立时需要他人托住头部;左侧的肋骨因长时间的挤压而变形、外凸,形成“鱼鳍样”外观……平日里一个普通的感冒就可能需要在ICU观察数日,而面对这次脊柱矫形手术,她的身体能否承受得了?手术团队将面临多大挑战?
团队合作闯难关
医院脊柱中心主任杨*林教授与小儿骨科、麻醉科、儿呼吸科、儿重症监护室等多科室进行会诊,讨论完善的手术方案,争取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完成手术。由于患者侧弯严重,气管变形移位,导致术前插管难度大,容易造成呼吸道损伤,可能面临生死攸关的情况。第一次没有成功又进行第二次尝试,顺利插入,医生们都松了口气。
由于患者肺功能、营养状态差,无法耐受长时间的麻醉和手术。因此手术过程中,杨主任和他的团队全神贯注,紧密配合,脊柱两侧拧入大小、直径合适的椎弓根螺钉23枚后,采用双棒连接、固定,撑开了原本严重弯曲、塌陷的脊柱,手术中出血量仅ml。5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小欣被转送到儿重症监护室。第二天上午,顺利拔管恢复自主呼吸,她说:“能这么快成功拔管感到很开心,心里的石头落下来,我终于可以说话了。”
术后一周,小欣回到普通病房。每天早上查房,杨主任都一一询问她还有哪里疼痛,哪里不适应,叮嘱她要尽快坐起适应变化,并定期为她检查伤口恢复情况和身体各项指标。很快,小欣能在支具的保护下在轮椅上坐起,可以与人平视交流,身子长高了十几公分。出院前,小欣表示术后有了更多自信,去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整个人的气质也变得更好了,心里很是激动,期待出院后能够穿上新衣服和家人团聚。
术后X光
小欣的父亲坦言:这次手术对孩子而言,就是一步步闯关。第一步是插管,因为侧弯严重导致气管变形,增加了插管难度;第二步是手术,虽然难度很高风险很大,但对杨*林教授手术团队非常有信心,反而没那么担心;第三步是术后能否顺利拔管,这都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幸运的是,孩子都闯过来了。而且主管医生很贴心,会不断发孩子在ICU的视频,让家长安心,护理团队也非常细心的照料。
综合治疗树信心
出院前,小欣说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让更多的SMA罕见病患者了解到,当SMA合并脊柱侧弯时,要早发现、早治疗,能够改善生活质量,避免拖到度数严重再进行高难度、高风险手术。
杨*林教授表示,长期以来脊柱矫形手术被视为重度脊肌萎缩症的“禁区”,但以现有的技术条件,患者大多可以接受手术治疗,当侧弯度数小于50-60度时,可以采取保守治疗,但当侧弯度数大于60度时,建议患者尽早手术,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避免拖到如小欣这样严重的程度。Ⅱ型SMA患者几乎百分之百会发生侧弯,家长要格外注意孩子度数的变化,尽早就医。Ⅲ型SMA随着病情加重,有很大可能出现侧弯,需要引起重视。同时,现在治疗SMA的药物已经问世,可以通过药物延缓疾病进程,SMA患者及家长应建立综合治疗的理念,树立综合治疗可以改善病情的信心。
术后与手术团队合影
撰稿:夏晨昀